標籤: 麥玉珍

  • 愛心不分語言國籍  新住民踴躍捐血賑血荒

    愛心不分語言國籍 新住民踴躍捐血賑血荒

    記者/葉志雲  台中報導

    隨著疫情解封,國際間的往來逐漸恢復疫情的水準。但疫情造成的捐血意願下降,引發的血庫血荒並沒有因為解封而獲得緩解。據統計,許多有固定捐血習慣的民眾在疫情期間停止捐血活動,但是並未隨著解封恢復捐血習慣;並且恢復正常的社會活動,提高了血庫的需求,一來一往間,造成現在面臨的血荒問題。

    為此,台中市議員羅廷瑋得知血庫短缺的消息後,立即展開籌劃工作,且因緣際會得知新住民黨主席麥玉珍也非常關注血庫血荒問題,希望能號召新住民朋友一起挽袖捐血。此外,中區台灣選哲之友會會長許瑞宏也非常關注相關議題,主動協助動員志工號召贊助。

    在三方通力合作下,「新住民挽袖捐血慶中秋」活動於9月24日在台中市三民捐血中心登場。

    羅廷瑋議員表示,非常感謝新住民黨的大力贊助和響應,台灣做為亞洲先進的民主國家,吸引非常多的新住民移入;而新住民也將台灣當成他們第二個家,當血庫發生血荒,他們不分語言、不論國籍,響應號召,紛紛來到捐血中心捐血,非常感動。

    新住民黨主席麥玉珍表示,新住民就像蒲公英一樣,不畏環境變化,勇敢飄揚來台,但落地之後,就能孕育出強韌的生命,並且向下穩穩紮根。對於新住民來說,故鄉是家,台灣也是家,台灣人都是家人;自然在公益問題上,不分你我,能夠幫得上忙的,自然大力贊助。並且也非常感謝新住民黨大里區主任阮氏彥額外贊助肉粽作為捐血禮品。

    中區台灣選哲之友會會長許瑞宏則表示,過去民眾黨一直大力贊助台中地區的捐血活動,舉辦相關活動經驗豐富;尤其是大里區主任阮俊浩近兩年舉辦大大小小捐血活動超過十場,募集上千袋的熱血。本次活動能由熱心公益的他來協助舉辦,自然是樂觀其成。

    此外,這次活動捐血贈品,贊助方另有台中市南區中樂樂投注站之徐桂里小姐提供200張刮刮樂和許瑞宏會長提供今年盛產的柚子及彩燕創意烘培坊的3D果凍花,一同作為捐血禮品。

    羅廷瑋、麥玉珍與許瑞宏三人也都強力呼籲民眾響應號召,共同來協助迫在眉睫的血庫血荒,讓今年的中秋節能更加充滿意義,讓熱血的流注超越語言與文化的隔閡,融合成一個新的熱心助人文化。

  • 麥玉珍榮獲文化百年紀念首屆文協獎章

    麥玉珍榮獲文化百年紀念首屆文協獎章

    記者/周嘉華 台北報導

    為彰顯文協精神,文化部於11日辦理「文協獎章」頒獎典禮,向長期支持、協助推動臺灣文化藝術發展的90位守護者致上最崇高敬意,社團法人臺灣新移民協會創會會長麥玉珍女士,通過嚴謹的審查作業程序,榮獲「博物館、地方文化館及社區營造組」獎,可謂實至名歸。

    麥玉珍女士願意帶動新移民、移工長期投入社區志願服務。圖:麥玉珍女士 提供

    日據時期,蔣渭水等知識分子為了引進近代文化思想,於1921年發起成立「臺灣文化協會」,標舉「以助長臺灣文化之發達為目的」,發行會報、設置讀報社、舉辦講習會,進而宣揚近代知識,推展文化啟蒙運動。行政院長蘇貞昌、文化部長李永得、得獎者及其親友、審查委員、引言人等貴賓蒞臨頒獎典禮,共同見證臺灣百年文化自醒的奮鬥歷程,以及臺灣文化能量的百花齊放。

    文化部長李永得鞠躬代表文化界向所有的得獎者致上最高的敬意。圖:文化部 提供

    文化部長李永得鞠躬代表文化界向所有的得獎者致上最高的敬意,李部長指出,臺灣仕紳百年前成立臺灣文化協會,奠定臺灣文化運動的重要里程,開啟臺灣文化自主的新頁。在文協百年之時,文化部從「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策展;順天許鴻源博士一路不計價錢購買收藏前輩藝術家的作品並全數捐贈予國家,只為支持藝術家及為臺灣留下重要文化資產的心意,以及參考法國騎士勳章的國外經驗,規劃訂定「文化部文協獎章頒給要點」,以頒贈文協獎章及證書,向長期支持、協助推動文化藝術的臺灣文化推動守護者,致上誠摯的感謝。

    對於獲獎的殊榮,麥玉珍願與大家分享,誠盼,今後繼續為營造臺灣友善的社區堅持下去。

    歷經百年來發展,臺灣文化主體性逐漸明朗,同時也融入了不同國家、族群的文化,呈現多元發展的趨勢,建立更富包容力的多元文化網絡。在多元文化發展趨勢下,大家對於文化的看法也隨之寬廣,舉凡人類文化遺產、藝文創作表演、文本出版交流、社區總體營造,都成為文化的內涵。這次麥玉珍女士榮獲首屆「文協獎章」,即是政府肯定她長期在臺灣社區營造方面所作的貢獻。

    文化部於11日辦理「文協獎章」頒獎典禮,向長期支持、協助推動臺灣文化藝術發展的90位守護者致上最崇高敬意。圖:文化部 提供

    自從政府開放移民政策後,來自東南亞的移居者逐年增加,其中大約60%因婚姻而遷居,40%因工作而遷入。無論原因為何,大多已融入臺灣社區,成為社區發展有利的推動者。20年前,麥玉珍女士遠從越南來到臺灣,首創社團法人臺灣新移民協會,協助政府解決新移民、移工生活、就業、休閒、信仰上的問題,陪伴她/他們度過艱困的調適期,融入臺灣各地社區,最後自許是社區一員。可以這麼說,新移民、移工認同社區,社區也願意接納她/他們,彼此共融共存。

    麥玉珍女士接受訪問時表示,除了要感謝文化部對她多年努力的肯定外,也要感謝與她攜手辛苦從事社區工作的姊妹與弟兄。圖:麥玉珍女士 提供

    令人敬佩的是,麥玉珍女士願意帶動新移民、移工長期投入社區志願服務,清理社區環境,照顧社區行動不便的長者,成立舞蹈表演團體,與社區居民對話。麥玉珍女士有心走入社區,以實際行動穿梭不同的文化網絡,尊重文化差異。這些文化認同的行動,都已化成社區營造的行動力。從基層社區進行跨文化的工作,促進族群融合,打造幸福宜居的社區,是她認為社區營造不可缺少的一環。

    麥玉珍女士接受訪問時表示,除了要感謝文化部對她多年努力的肯定外,也要感謝與她攜手辛苦從事社區工作的姊妹與弟兄。對於獲獎的殊榮,願與大家分享,誠盼,今後繼續為營造臺灣友善的社區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