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鳳凰谷鳥園

  • 南投鳳凰谷鳥園×浙江自然博物院《博物繪》典藏展登場

    南投鳳凰谷鳥園×浙江自然博物院《博物繪》典藏展登場

    記者/蘇彩娥 南投報導

    科學繪圖融合科學與藝術,是傳遞科普訊息的重要推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博物繪—浙江自然博物院典藏展》3/28日起於南投縣鹿谷鄉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登場,有63件浙江自然博物院精選館藏首度來臺展出。特展主題聚焦鳥類及植物,呈現博物學家的自然觀察與手繪紀錄,也呼應鳳凰谷鳥園的自然生態教育角色。

    《博物繪》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與浙江自然博物院共同主辦,開幕由鳳凰國小學生的熱舞開場,還有悠揚的二胡演奏,現場布置溫馨「茶席」,鳳凰國小學生擔任小小茶席師,呈現鹿谷在地茶葉文化。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焦傳金分享,每當科學家發現新物種、建立模式標本時,科學繪圖扮演重要角色,科學家透過精準描繪生物構造與特徵等,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為該物種留下存在證明,有助於日後鑑別、對照物種,提供科學新發現與研究所需的關鍵證據。

    浙江自然博物院副院長蘭國英致詞表示,我們和科博館的使命一樣,致力讓社會公眾認識自然知識。擁有1萬多枚恐龍蛋蒐藏是本院特色之一,2014年曾和科博館合辦過《恐龍蛋.誕恐龍》特展,這次雙方能再攜手合作,非常感動與感謝。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家維說,人類有幸能活在自然界最豐富的時刻,以鳥類物種為例,科學家預期牠們在自然界已存活100萬年;宋朝至今不過1000年,這些古代花鳥畫中的鳥類應該還活在當下。但認真爬梳科學文獻,宋朝至今有紀錄的已滅絕鳥類,至少有182種,實際數字可能不止;現今的鳥類,依現代科學理解的滅絕速度推估,到本世紀末,能存活3000年就不錯了,不只鳥類如此、其他自然界生物亦然,所以我要說,這是一個滅絕的時代。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長林榮森代表許淑華縣長全程參與,他表示,今天由南投科學博物館、科博館文教基金會,以及大陸浙江自然博物院三個單位聯合舉辦的博物展覽,正式在南投鹿谷的鳳凰公園展開。這次的展覽特別之處在於將焦點集中在鳥類繪畫上,呈現了一些大陸瀕臨絕種的鳥類和台灣地區重要的鳥類,並透過畫作見證了鳥類的發展和歷史。

    林榮森指出,南投科學博物館負責的工作範圍相當廣泛,涵蓋了植物、動物、礦物等多個領域,甚至包括了天文、地理等。這次展覽在鳳凰谷鳥園舉辦,著重展示鳥類的繪畫作品,這些鳥類有的已經存活了一兩千年,至今仍然健在。展覽透過藝術形式,見證了鳥類的演化和生存歷程。

    鳳凰谷鳥園作為台灣養殖鳥類的重要基地,同時也是一個鳥類生態的寶地。透過這次展覽活動,不僅可以展示鳥類的多樣性,還能夠促進對生態保護的認識和重視。

    特別是在疫情過後,兩岸之間的交流已經逐漸開放,這樣的生態文化和博物館之間的交流更顯得重要。許淑華縣長也非常重視這種文化交流,並期待未來能夠進一步加強兩地之間的互動,對於兩地的發展都會帶來巨大的幫助。

    這次《博物繪》不僅突顯自然史博物館的使命與角色,也緊扣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第15項「陸域生態」,希望邀請公民共同認識生態系統保育,盼邀大眾從科學繪圖的角度出發,觀察豐富多彩的動植物世界、在美學中理解自然史知識。

    《博物繪》策展顧問周文豪博士指出,這次科學繪圖共呈現63件均來自浙江博物院典藏,觀眾能欣賞到27件臺灣鳥類繪圖,有普通鳾、紫嘯鶇、黑翅鳶、黑枕王鶲、松鴉、星鴉、綠背山雀、河烏、白鶺鴒、白頭鵯、黑枕黃鸝、水雉、黑嘴端鳳頭燕鷗等作品。

    其中被稱作神話之鳥的「黑嘴端鳳頭燕鷗」是兩岸共同保育的重點動物,牠曾消聲匿跡將近100年,一度被認為已經絕種,1999年科學家在馬祖列島又發現牠們繁殖的蹤跡,如同神話般再現,引起全球關注。

    策展人、科博館人類學組楊翎主任說,展區分為三大單元:「博物繪畫—起源與演變」、「科學繪圖—認識世界,傳播知識」、「當代博物繪畫」,引領觀眾回顧科學繪圖的前身與發展歷程。

    「當代博物繪畫」有10幅曾孝濂老師的水彩畫真品,還有盧濟珍、朱小元、張瑜、陳子胄、李聰穎、田震瓊等畫家的創作;媒材涵蓋水彩、素描、墨水、鋼筆、油彩等。除了鳥類之外,還有植物類28件、真菌6件、獸類2件博物繪圖,展現動植物的多樣面貌。

    《博物繪》即日起於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松鶴館展出,展至2024年9月26日,歡迎闔家把握展期來南投鹿谷山區踏青、賞畫!

  • 三園區走春送好禮、恐龍換裝倒數計時、太空劇場新片上映

    三園區走春送好禮、恐龍換裝倒數計時、太空劇場新片上映

    記者/蘇彩娥 台中報導

    虎年走春,來接受自然與科學的洗禮吧!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屬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921地震教育園區開啟迎春模式,推出新春限量紀念品。全館最熱門的展示品「機械暴龍」今年元旦起配合員工制服換新,開館36年來第一次著裝亮相,2月6日就會幫牠脫下制服,恐龍迷們可把握倒數計時的合影機會。

    科博館太空劇場也推出「飛翔的恐龍(Feathered Dino) 」新片,由法國和日本合作拍攝,栩栩如生的動畫彷彿身歷其境。想知道恐龍是怎麼從地上行走演變成天上飛翔,牠們和現存鳥類之間又有什麼關連?太空劇場能揭開深藏已久的奧秘。即日起至8月31日前,觀眾只要購買太空劇場或立體劇場當日上午首場收費門票,憑票根即享當日免費暢遊展示場,歡迎大眾多加利用。

    今年元旦科博館員工換新制服,位於生命科學廳1樓恐龍時代展示區最熱門展品之一「機械暴龍」,也特別穿上量身訂製的恐龍制服,網友紛紛表示:「很酷、有新鮮感、恐龍好親切」,預計2月6日就會幫牠脫下制服,回歸原貌,想和「制服機械暴龍」留下紀念的朋友敬請把握機會!

    過年當然少不了應景春節活動,科博館所屬三園區紛紛開啟迎春模式,期待來訪觀眾都能感染年節氣氛,在歡快氛圍下吸收新知。初一至初五期間,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推出「鳳凰報喜迎新春」贈禮活動,限量贈送新年小吊飾。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規劃「搶紅包大對抗」,觀眾憑藉對園區展示的科普知識,就有機會過五關斬六將,將抽中紅包帶回家!

    921地震教育園區推出「新春限定跨界福袋」,分別和一元積木、松斗林創作陶藝合作推出「一元復始工程組」及「松柏長青地震組」兩款禮包,內容包含期間限定的科教小物、園區吉祥物地牛天天珍藏的園區小秘寶,僅於初一至初五每日14:00至16:00開放販售,紀念禮收藏家們千萬別錯過,活動詳情請鎖定 921地震教育園區官網 或 921地震教育園區FB 查詢。

    農曆新年前夕家家戶戶都要除舊布新, 921地震教育園區也不例外,使用迄今近20年的大公廁閃亮變身,開春正式啟用。科博館自然科學教育園區管理中心主任蔡雪玲表示,為提升民眾參觀品質,特別將國家發展委員會補助經費用於更新服務設施,嶄新亮相的大公廁除增設無障礙廁所、親子廁所、烘手機,男廁亦全面更改為壁掛式小便斗,並設置兒童專用洗手台、安全座椅、尿布臺、馬桶、小便斗等友善設施,加強明亮、寬敞與使用者舒適度,滿足各年齡層觀眾需求,讓來訪大眾感受開闊整潔的虎年新氣象。

    新春開放期間,科博館本館及三園區皆遵照指揮中心宣布事項及教育部相關指引,落實各項防疫措施如實聯制、加強清消、量測體溫等,也請參觀民眾共同配合,一起安心過年!

  • 等了六年 科博館鳳凰谷鳥園青鸞寶寶滿月囉!

    等了六年 科博館鳳凰谷鳥園青鸞寶寶滿月囉!

    記者/蘇彩娥 南投報導

    科博館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雉科青鸞媽和青鸞爸愛的結晶,青鸞寶寶「小青青」滿月囉!為配合防疫措施,鳳凰谷鳥園區於5月至7月中旬休園,期間恰逢青鸞繁殖期,8月23日經過23天的努力終於成功自然孵化出第二隻青鸞寶寶,這也是園區自104年4月成功孵化第一隻青鸞寶寶後,相隔6年再次孵化成功。

    青鸞寶寶來到這個世界第10天的萌樣。圖:蘇彩娥 攝

    為了給小青青 均衡的飲食,飼育人員準備幼鳥飼料、麵包蟲、黑水虻以及蔬菜等食物,小青青已滿月,也開始有模有樣的練習啄食。小青青覓食時都是緊緊跟隨媽媽,平常活動累了會停在媽媽身邊休息,只要鳥媽媽一離開,馬上就機警得跟著媽媽的腳步,有時也會趁休息時調皮的跳到媽媽的身上,青鸞爸則是擔任守門員。

    青鸞寶寶喜歡找青鸞媽媽撒嬌。圖:蘇彩娥 攝

    由於棲息地破壞及過度獵捕,青鸞已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易危等級(VU)的動物,目前族群量估計約10萬隻,數量逐漸減少中。園區獸醫師表示,目前還無法得知小青青的性別,主要因為青鸞屬於大型的雉科鳥類,剛孵化之幼雛身上絨羽以保暖為主,羽毛顏色外型都相似,要經過多次換羽之後,才能判斷性別。獸醫師也呼籲來鳥園探望青鸞一家3口時請盡量降低音量,因為青鸞具領域性,平時就不是容易接近的鳥,育幼期會更易緊張。

    青鸞時常被遊客誤認為是孔雀,但其實牠們是不同的物種,青鸞皮毛呈現褐色,頭及頸都是藍色的,上胸赤紅色,冠及頸背的羽毛是黑色的,腳呈紅色。雄鳥體長約200公分,體重約2公斤;雌鳥體長約75公分,體重約1.6公斤,歡迎民眾到南投縣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一探小青青的可愛萌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