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茶改場

  • 越雙甲歡慶改制周年 茶改場以創新思維展現茶業永續生命力

    越雙甲歡慶改制周年 茶改場以創新思維展現茶業永續生命力

    記者/蘇彩娥 南投報導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簡稱茶改場)於8月3日(六)歡度改制周年場慶(原121週年)。該場創立於1903年,迄今已有121年的歷史。民國112年配合農業部成立,機關改制成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茶改場長久以來擔任臺灣茶業研發先驅與產業推動的重要角色,改制後研究領域擴及飲料作物,為臺灣唯一的茶及飲料作物產業輔導專責機構。本(113)年度場慶活動主軸為『越雙甲・慶周年 智慧、多元、創新』,茶改場積累百餘年研發量能,兼顧產業鏈結與推動,成功推出多項茶業科技新技術,並以「新品種」與「新茶類」領銜登場,讓與會佳賓耳目一新。

    創立於1903年,迄今已有121年的歷史。
    創立於1903年,迄今已有121年的歷史。

    農業部胡忠一次長說明「智慧韌性・永續安心」是農業部新推出的四大農業政策行動策略,尤其是上週凱米颱風過境帶來破紀錄的驚人雨量,更讓人理解極端氣候已是現在進行式,強化農業韌性已刻不容緩;而改制後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管轄國內茶、咖啡及所有飲料作物,也將配合本部行動策略,以智慧科技提升茶及飲料作物產業競爭力。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表示,該場以循環淨零為目標研發多項茶業科技新技術,包含省工、低碳的新茶類製程及次世代茶飲加工技術,也推出智慧數位服務如臺灣茶葉生產資訊平台,皆有助打造臺灣茶產業成為永續韌性的產業,協助茶農成為具有高度專業的職業。

    揭開茶改場百年新序幕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表示,本次場慶以智慧、多元、創新為題進行活動主題規劃,首先(一)創新區的「新品種」與「新茶類」發表是一精彩亮點,臺灣第一個商用茶新品種「臺茶26號」具高產,具適合機械採收及茶湯滋味濃稠等特性,於場慶活動中辦理命名票選活動,最終以「豐鶴」雀屏中選,感謝民眾投下寶貴的一票,一同見證「臺茶26號-豐鶴」將為臺茶創造的新歷史;創新省工、低碳「新茶類」製程-臺灣橙茶,其利用機採茶菁研製重萎凋、適度炒菁揉捻並控制發酵之新茶類製程,具花果香、清爽圓潤之新風味,首度於場慶中辦理試飲,讓民眾親身品茗它的獨特風味。其次是(二)智慧區,展示該場在智慧科技服務上之研發成果,其中茶與咖啡分類分級數位化評鑑系統,將品質風味與分級指標結合,評鑑後可立即運用生成式AI產出風味評鑑報告書,將以數位科技引領產業革新;最後為(三)多元區,由臺灣咖啡風味輪及速萃調飲茶新型加工技術領銜,以多元思維開創調飲新模式,其中手沖速萃茶之新品飲方式更能貼近新世代的需求。蘇宗振場長進一步表示,本年度場慶與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聯手舉辦北部水土保持聯展,邀請全臺二十個單位共同參與,透過互動性遊戲讓參訪民眾認識水土保持的重要性;而看見部落原民發展協會也共襄盛舉,首度亮相臺灣茶食農教育體驗Tea House,在炎炎夏日中,帶給各位民眾戶外農遊新體驗。

    蘇場長說明,茶改場對臺灣茶產業發展有功人士予以公開表揚,今年度遴選6位茶產業傑出及特殊貢獻獎得主,包括陳仙如先生(埔中茶傳統工藝傳承者)、蘇文昭先生(鹿谷烏龍茶文化保存者)、吳秋伶女士(紅烏龍推手)、張文輝先生(四季春發現者)、陳茂淳先生(名間埔中茶文化保存者)及林馥泉先生(茶界宗師),特別感謝他們對臺灣茶產業發展與促進地方經濟繁榮的奉獻與貢獻。此外,茶改場邀請2024全國創意茶飲調製競賽得獎選手進行現場展演,以速萃茶為基底調製創意茶飲供民眾品嚐,讓民眾瞭解國產農產品與茶飲結合的無數可能性,而「最佳人氣王」票選活動由健行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獲獎,獨得新臺幣2萬元獎勵金。

    茶改場說明,配合農業部成立,茶改場轉型為「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已逢周歲,臺灣茶產業面對極端氣候、農業勞動力下降、消費族群偏好轉變及國人對品質及安全需求增加等多重因素影響下,亟需產業升級與轉型,未來在科技研發與產業輔導面向上,將以健康、安全及快速即飲之「次世代健康茶飲」為領軍,讓茶及飲料作物朝向多元化蓬勃發展,為茶改場開啟下一個百年盛世奠基。

  • 茶改場推出速萃調飲茶新型加工技術 次世代健康調飲茶新上市

    茶改場推出速萃調飲茶新型加工技術 次世代健康調飲茶新上市

    記者/蘇彩娥 南投報導

    臺灣茶飲市場蓬勃發展,炎炎夏日總能見到人手一杯冰涼的手搖茶飲。為因應龐大茶飲市場,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簡稱茶改場)研究團隊針對茶飲市場創造了全新調飲專用速萃茶飲新技術,首先將改良製程的新型態原料搭配速萃技術,其讓茶湯更新鮮清爽、水色清透,加上萃取時間較傳統沖泡快一倍且茶湯更鮮爽香甜,鮮甜的口感讓消費者無需加糖便能感受到茶湯的美味。因應未來茶飲市場健康化、高質化、成本低之需求,此技術已可應用在綠茶、烏龍茶及紅茶等次世代健康調飲原料,未來必能引領國內茶飲進軍國際市場。

    茶改場推出速萃調飲茶新型加工技術
    茶改場推出速萃調飲茶新型加工技術。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指出,現在是精品茶與調飲茶並行的世代,但過去傳統的商用茶的改良主要著眼於沖泡方式的改進,並未針對市場需求來開發專用原料,因此效果有限。以傳統商用茶為例,為提高萃取率及縮短萃取時間,會將原葉茶粉碎為碎形茶再進行茶湯萃取,然而粉碎原料如未過篩會使茶湯混濁,口感不佳,造成品質不穩定;且經過篩分又會造成茶葉耗損達10-15%,增加製造成本。茶改場於製茶流程中導入關鍵新製程-濕裁切加工技術,有效去除傳統粉碎乾切所造成的茶葉雜異味,並有效提高萃取率,讓茶葉好喝的成分充分釋放,茶湯顏色穩定、原料均質,並能降低生產成本,可創造出全新的現代調飲茶原料。

    茶改場進一步說明,新製程原料搭配速萃技術,可使兒茶素與茶胺酸可較使用傳統製程原料分別高出3倍與2倍以外,尤其還原糖含量亦較傳統製程高出3倍,使得茶湯醇厚、鮮爽,特別甘甜,不加糖也好喝,回歸茶飲健康的本質。

    茶改場表示,國內茶飲消費風氣逐漸攀升,惟九成以上手搖茶飲原料皆來自進口。然當今臺灣茶高成本、高價格,已逐漸脫離一般大眾消費能力所及。茶改場為扭轉此現象,開發出低成本、高效萃取率及高品質之調飲茶原料,以目前速萃調飲茶生產成本可較進口茶降低15%以上,可有效提升茶產業的競爭優勢,期能藉此迎戰進口茶,讓消費者也能飲用國產的好茶。速萃調飲茶加工技術有效建立茶葉萃取條件,讓茶湯香甜清澈,期能讓手搖飲市場吹起無糖健康風潮,讓消費者能回歸國產茶飲純粹實在的好風味,確保次世代國民的健康。

    該技術可廣泛應用於綠茶、烏龍茶及紅茶之製造,應用層面廣泛,為非專屬授權,業經農業部智慧財產權審議會審查通過,歡迎有興趣之茶廠與業者洽詢茶改場取得更多相關資訊。

  • 中颱杜蘇芮侵臺機率高 茶改場籲請茶農加強防範及注意人身安全

    中颱杜蘇芮侵臺機率高 茶改場籲請茶農加強防範及注意人身安全

    記者/蘇彩娥 南投報導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茶改場)的消息指出,颱風杜蘇芮24日正以每小時15公里的速度向北北西方向進行。據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暴風半徑侵臺機率極高,各地近日應加強防範措施,特別是針對大雨、豪雨和強陣風等可能影響農作物安全和茶農人身安全的情況。

    茶改場呼籲農友們在杜蘇芮颱風來襲前,務必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特別是針對茶樹、咖啡、油茶和杭菊等作物進行災害防範工作。茶芽或枝條受強風侵襲,可能造成茶葉芽點受損、芽葉破碎、折斷和枯焦等情況。而幼木期的茶園或臺刈深剪的茶樹,其受損程度可能更為嚴重,可能導致枝條大量折損或整枝倒伏等現象,甚至導致樹木枯死,給茶農帶來嚴重損失。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表示,颱風來襲往往伴隨豐沛雨量,這可能導致坡地茶園表土沖蝕流失和階段崩塌,影響農路和作業道的穩定性,並可能導致茶園積水,根系裸露,以及農場設施受損等情況。對於颱風帶來的這些災害,茶農應及早採取措施,以降低損失的風險。

    茶改場特別提醒茶農朋友,颱風來臨前應儘速做好防颱工作,包括加固作物周邊的保護結構,清理排水系統,並儘可能採取措施固定茶樹,以減少樹木被風雨摧毀的機會。同時,茶農在進行作業時務必注意人身安全,避免在風雨來襲時在茶園內逗留或進行高風險的作業活動。

    茶改場強調,防範措施的及早實施,對於保護農作物和茶農的人身安全至關重要,希望茶農朋友能保持密切關注氣象資訊和相關單位的通報,做好颱風來臨前的準備工作,以確保茶園和農作物能安然度過這個颱風。

  • 茶與酒的對話-臺灣酒茶的誕生

    茶與酒的對話-臺灣酒茶的誕生

    記者/蘇彩娥 報導

    市面上有許多茶香酒的產品,但你有喝過帶有酒香的茶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致力茶消費市場年輕化及多元化,開發新茶飲配方與品項,利用國產酒類作為窨製薰香茶材料,研發酒香茶最佳窨(薰)製加工製程,讓酒的香氣被茶葉吸附,香氣濃郁持久,不僅可做為原片茶乾、茶包等等單獨茶飲,亦可作為冷熱調飲原料,提供市場商品多樣性選擇,建構臺茶新風貌,促進茶產業的永續發展。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指出,酒除植物原料中原始香氣物質外,也因為發酵釀製蒸餾等產生許多酯、有機酸、多元酚、醣等香氣物質,例如葡萄酒目前鑑定出的香氣物質多達 300 多種,而酒類中酒精可作為香氣物質之萃取溶劑,因此酒類香氣揮發性物質可用於窨製薰香茶材料,提升茶葉附加價值。

    茶改場說明,研發之「臺灣酒茶」是利用特殊吸附載體,提取酒類香氣物質,並與茶葉混和靜置,使茶葉緩慢吸收酒香,接著除去載體,搭配乾燥技術而成為讓人耳目一新的「臺灣酒茶」,只收香,不沁酒,無酒精殘留。如高粱酒包種茶除包種茶花香外,還帶有高粱酒花果甜香、釋迦、波蘿蜜熟果香,威士忌紅茶帶有威士忌中葡萄乾、蜂蜜甜香、熟果香及木質香,酒香與茶香協調平衡且不含酒精之飲品,極具市場潛力,國內外商機無限,歡迎洽詢及技轉。

  • 產銷履歷茶導入評鑑新方式 突顯自家好茶品牌與形象

    產銷履歷茶導入評鑑新方式 突顯自家好茶品牌與形象

    記者/蘇彩娥 台北報導

    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主辦,財團法人台北市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協辦的2021年第一屆全國產銷履歷茶分類分級TAGs評鑑活動,在今年度1月5日假臺北信義誠品舉辦頒獎典禮。

    此次評鑑活動獲選茶葉來自全臺各產區,由產官學評審團以品質及風味為依據進行分級;並有別於其他茶葉比賽採統一包裝,經該活動分級者,可使用自家包裝罐及禮盒,更強調個別茶農或茶行的獨特性及產品差異性,讓消費者喝好茶的同時,也與製茶師有更深一層的連結。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表示,臺灣茶分類分級系統 (TAGs) 形塑臺灣茶的安全、國產、優質之形象,依據該場建置之茶葉風味輪來描述茶葉之特色風味,及製作評審報告書,勾勒臺灣不同地區茶葉之特色並加以分類分級,讓消費者能更簡便及輕鬆方式體會、瞭解並認同分級之結果。茶改場指出第一屆全國產銷履歷茶分類分級TAGs評鑑,產官學評審團分別由鹿谷農會初審團黃崇敬、茶業改良場吳聲舜秘書、國立中正大學許偉庭教授擔任。評審團將品質分為三級,分別為特選、精選和優選,並以消費者角度補足茶葉分級後之風味敘述,讓消費者更容易了解到購買茶葉的風味特色。

    第一屆特選有來自南投縣仁愛茶區的芸禎茶園丁義興(1點)、嘉義縣梅山茶區的戴雲製茶廠李俊成(1點)、及同樣來自嘉義茶區的飲山郁茶園黃昶升所獲選(3點);精選有來自南投的馨茗響茶、雲品製茶場、山林茶園及上峰茶行等;優選有一凡茶作、林旺製茶場、上意茶行等。

    此外,有別於其他茶葉比賽採統一包裝,得獎者可使用自家包裝罐及禮盒,再加上防偽標籤識別,可強化自有品牌形象,而產品資訊與包裝型式,也展示在專屬網站 (httpswww.tres.gov.twws.phpid=3891),讓好茶自己說話。消費者可在專屬網站上直接連結各產品之產銷履歷資訊,也可觀看產品的評鑑報告書,並依照自身的喜好與預算挑選出理想好茶。

    茶改場表示,經激烈競爭脫穎而出的特選、精選、優選好茶,將於誠品信義店3F FORUM(臺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展售至1月9日,得獎茶農親自現場奉茶,適逢年節歡迎送禮自用前來採購。

  • 茶改場魚池分場歡慶85歲生日 台茶25紫豔登場

    茶改場魚池分場歡慶85歲生日 台茶25紫豔登場

    記者/蘇彩娥 南投報導

    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11日歡慶設立85周年,結合總場創設118年生日,舉辦盛大視訊連線慶祝大會,除表揚榮獲年度全國茶業傑出貢獻獎的竹山鎮特用作物產銷第22班等單位及茶改場績優楷模楊小瑩等人員,也以全台第一個紫芽茶樹新品種台茶25號的培育成功,及特殊的新老欉茶品同封一甕的藏茶儀式,見證魚池分場走過老歲月傳承新未來的紫豔風華。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表示,該場創立於1903年,迄今已有118年的歷史,除楊梅總場外,先後設立魚池分場、文山分場、臺東分場及凍頂工作站,其中魚池分場創立於日治時期昭和11年,即民國25年(西元1936年),原名「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魚池紅茶試驗支所」,歷經數次變革,於民國88年改制隸屬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機關名稱修定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今年適逢魚池分場設立85周年,又於同年推出臺灣茶史上第一個紫芽茶樹品種「臺茶25號」;故特別移師到該場魚池分場辦理茶改場118周年與魚池分場85周年慶。

    南投縣政府農業處長陳瑞慶代表縣長林明溱與會祝賀指出,農糧署109年資料統計,台灣茶樹的栽植面積約1萬2266公頃,南投縣面積達6547公頃占全台總面積的一半以上,長期來茶改場尤其是魚池分場、凍頂工作站,幫助縣府及茶區鄉鎮市公所舉辦製茶技術講習、評鑑及春冬兩季重要茶賽,帶動南投茶業品質、知名度拓展行銷通路,貢獻卓著,代表林縣長向歡度場慶的茶改場總場、魚池分場表達最大感謝及祝福之意。

    行政院農委會茶業改良場「茶改118魚池慶85、茶飲多元紫豔登場」慶祝活動,11日上午主場在魚池分場開幕,總場人員則透過遠距視訊同步參與,活動由茶改場場長蘇宗振主持,包括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蔡培慧執行長、農糧署、水保局南投分局分局長陳榮俊、南投縣政府農業處陳瑞慶處長、魚池鄉長劉啟帆、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陳雲康理事長及各茶業相關公協會與仁愛、水里、魚池等中南部產茶鄉鎮農會總幹事、理事長等長官與會,三個茶產業傑出貢獻獎分別由竹山鎮特用作物產銷第22班、崴棋茶葉機械公司、龍士茶業公司榮獲。

    蘇場長並與陳瑞慶處長等貴賓,一同以藏茶儀式紀念,將早於民國19年就在魚池分場種植的阿薩姆紅茶老欉茶葉及台灣第一個小葉種紅茶新品種台茶23號祁韻茶葉,一起密封在陶甕茶倉中,見證茶改場總場與分場的新舊傳承。

    活動為魚池分場培育成功,嶄新命名的台茶25號紫芽茶樹舉辦盛大的問世品嘗會,魚池分場分場長黃正宗指出,今年該場命名通過的臺茶25號,有別於之前命名的臺茶系列茶樹品種,該品種因富含花青素,其製成之綠茶茶湯呈天然粉紫色,透過調製可使飲品呈現多種繽紛色彩變化,極具應用在手搖飲品開發之潛力;該品種除適製紅茶與綠茶之外,並可應用於庭園景觀栽培與日常綠美化,兼具環境美化功能及居家手工製茶體驗之樂趣;同時滿足業者及消費者對追求產品多樣性及飲茶時求新求變之需求,可稱是兼具「農業生產」、「園藝綠化」及「食品加工原料」等多元用途之茶樹新品種。

    茶改場說明,該場近年來致力於科技研發及產業輔導,朝向創新、智慧及多元化發展,累積的研發成果豐碩,除了選育多元用途的茶樹新品種,同時致力於研發茶多元化產品,列舉如下:(一)薑紅茶:利用滾輪乾燥之加工技術,將新鮮的薑進行乾燥,並經適當比例之拼配,使薑與紅茶茶湯之滋味相平衡,香氣及風味達到最佳狀態;(二)茶酒:導入新式「串蒸技術」,將臺灣特色茶中獨特的香氣與滋味融合在酒中,保持茶葉最原始且完整的香味特質,不僅更為溫順爽滑、醇和,口感厚實、不刺激辛辣且茶香濃郁持久;(三)金磚茶湯飯:使用具花香的文山包種茶及果香喉韻的紅烏龍茶,搭配國產稻米,依適當比例蒸煮,使米飯完美襯托茶香。茶米口感Q彈富喉韻,為健康新穎主食的新選擇;(四)香草茶:以魚腥草、薄荷、桑葉及咸豐草等四種草本植物,參照茶葉加工技術製成原料,並經適當比例之拼配,可快速同步萃取至茶湯,使茶湯風味及滋味達到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