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嘉華 台北報導
為彰顯文協精神,文化部於11日辦理「文協獎章」頒獎典禮,向長期支持、協助推動臺灣文化藝術發展的90位守護者致上最崇高敬意,社團法人臺灣新移民協會創會會長麥玉珍女士,通過嚴謹的審查作業程序,榮獲「博物館、地方文化館及社區營造組」獎,可謂實至名歸。
日據時期,蔣渭水等知識分子為了引進近代文化思想,於1921年發起成立「臺灣文化協會」,標舉「以助長臺灣文化之發達為目的」,發行會報、設置讀報社、舉辦講習會,進而宣揚近代知識,推展文化啟蒙運動。行政院長蘇貞昌、文化部長李永得、得獎者及其親友、審查委員、引言人等貴賓蒞臨頒獎典禮,共同見證臺灣百年文化自醒的奮鬥歷程,以及臺灣文化能量的百花齊放。
文化部長李永得鞠躬代表文化界向所有的得獎者致上最高的敬意,李部長指出,臺灣仕紳百年前成立臺灣文化協會,奠定臺灣文化運動的重要里程,開啟臺灣文化自主的新頁。在文協百年之時,文化部從「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策展;順天許鴻源博士一路不計價錢購買收藏前輩藝術家的作品並全數捐贈予國家,只為支持藝術家及為臺灣留下重要文化資產的心意,以及參考法國騎士勳章的國外經驗,規劃訂定「文化部文協獎章頒給要點」,以頒贈文協獎章及證書,向長期支持、協助推動文化藝術的臺灣文化推動守護者,致上誠摯的感謝。
歷經百年來發展,臺灣文化主體性逐漸明朗,同時也融入了不同國家、族群的文化,呈現多元發展的趨勢,建立更富包容力的多元文化網絡。在多元文化發展趨勢下,大家對於文化的看法也隨之寬廣,舉凡人類文化遺產、藝文創作表演、文本出版交流、社區總體營造,都成為文化的內涵。這次麥玉珍女士榮獲首屆「文協獎章」,即是政府肯定她長期在臺灣社區營造方面所作的貢獻。
自從政府開放移民政策後,來自東南亞的移居者逐年增加,其中大約60%因婚姻而遷居,40%因工作而遷入。無論原因為何,大多已融入臺灣社區,成為社區發展有利的推動者。20年前,麥玉珍女士遠從越南來到臺灣,首創社團法人臺灣新移民協會,協助政府解決新移民、移工生活、就業、休閒、信仰上的問題,陪伴她/他們度過艱困的調適期,融入臺灣各地社區,最後自許是社區一員。可以這麼說,新移民、移工認同社區,社區也願意接納她/他們,彼此共融共存。
令人敬佩的是,麥玉珍女士願意帶動新移民、移工長期投入社區志願服務,清理社區環境,照顧社區行動不便的長者,成立舞蹈表演團體,與社區居民對話。麥玉珍女士有心走入社區,以實際行動穿梭不同的文化網絡,尊重文化差異。這些文化認同的行動,都已化成社區營造的行動力。從基層社區進行跨文化的工作,促進族群融合,打造幸福宜居的社區,是她認為社區營造不可缺少的一環。
麥玉珍女士接受訪問時表示,除了要感謝文化部對她多年努力的肯定外,也要感謝與她攜手辛苦從事社區工作的姊妹與弟兄。對於獲獎的殊榮,願與大家分享,誠盼,今後繼續為營造臺灣友善的社區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