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台中國家歌劇院

  • 椰油國小小飛魚文化展演隊登台中國家歌劇院獲得熱烈喝彩

    椰油國小小飛魚文化展演隊登台中國家歌劇院獲得熱烈喝彩

    記者/蘇彩娥 南投報導

    台東縣蘭嶼鄉椰油國小小飛魚文化展演隊2月18日晚間受邀,參與大甲愛樂室內樂團在台中國家歌劇院主辦的「有故事的人帶著音樂來」音樂會,來自高雄卻在蘭嶼鄉椰油國小深耕教育18年的顏子矞老師,分享了自己與蘭嶼的生命故事,更與7位小朋友(陳伶、賴甜芯、簡艾唯、王肜皓、施辰駿、張秉宸和鄭柏漢)演出了5首自創曲,其中包含了3首雅美族(達悟)創新歌謠,動聽且富有真實感人故事的歌曲,獲得滿堂彩,讓現場觀眾沈浸在音樂故事畫面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位小朋友(陳伶、賴甜芯、簡艾唯、王肜皓、施辰駿、張秉宸和鄭柏漢)演出了5首自創曲
    7位小朋友(陳伶、賴甜芯、簡艾唯、王肜皓、施辰駿、張秉宸和鄭柏漢)演出了5首自創曲。

    台東縣政府教育處長蔡美瑤說,這次音樂會是一場融合了音樂、故事和文化的盛宴,椰油國小小飛魚文化展演隊的表演展現了蘭嶼雅美族(達悟)的獨特文化魅力。孩子們的表演雖略有羞澀,但天真無邪的質樸與真誠,隨著歌聲娓娓道來更深入人心,感動了每一位聽音樂故事的人。

    來自高雄卻在蘭嶼鄉椰油國小深耕教育18年的顏子矞老師,分享了自己與蘭嶼的生命故事
    來自高雄卻在蘭嶼鄉椰油國小深耕教育18年的顏子矞老師,分享了自己與蘭嶼的生命故事。

    椰油國小陳淑雯校長也提到,演出當天蘭嶼50多位鄉親好友也飛越太平洋來到現場為顏老師和小朋友打氣,觀眾們在欣賞小飛魚文化展演隊的表演過程中,不僅被音樂所感動,更深深感受到了顏子矞老師想要傳達和保存達悟文化魅力的心力。希望透過這樣的演出,將蘭嶼雅美族(達悟)的文化傳播出去,讓更多人了解、愛護這片美麗的土地。

  • 兄妹檔古箏青年演奏家王識寬、王景瑭  9/22台中國家歌劇院演出《箏行II》

    兄妹檔古箏青年演奏家王識寬、王景瑭 9/22台中國家歌劇院演出《箏行II》

    記者/葉志雲  台中報導

    兄妹檔古箏青年演奏家王識寬、王景瑭,再次攜手演出,9月22日晚上7點30分,將在台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舉辦《箏行II》古箏聯合音樂會,譜寫「兄妹攜手,箏情相詠;行箏天下,箏行人生。」的樂壇佳話。

    古箏青年演奏家王識寬

    《箏行II》將以多元曲風與豐富的音樂內容,為觀眾呈現一場音樂盛宴。此次音樂會,不僅延續了兩位演奏家合作的絕佳默契,更融匯傳統與現代音樂的元素,希望將古箏的音樂傳承與藝術價值傳遞給更多愛好者。

    古箏青年演奏家王景瑭

    王識寬與王景瑭是台灣優秀的古箏演奏家,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古箏藝術的推廣與創新。音樂會的主題「箏行」象徵兩兄妹的音樂之旅,跨足四海,演繹生命中不同的際遇歷程,並融入了多元紛呈的音樂風格。

    《箏行II》演出內容精彩多元,涵蓋了重奏、獨奏以及與其他樂器的合作。其中,兩位演奏家將改編、演奏台灣本土傳統北管音樂的二重奏,展現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與創新。另外,他們以獨奏形式,或融合鋼琴、擊樂,演繹多首古箏經典、新創作品《魚戲》、《戲夢》、《墨戲》、《桃花源》、《雨蓮花開》、《西涼沙影》等,將觀眾帶入豐富的音樂世界。

    更特別的,此次音樂會邀請到大唐箏樂團團長黃金燕老師,與兩位演奏家共同演出三重奏《弦鎖時光》,將美好的時光凝固於弦音之中,為現場觀眾獻上難忘的音樂饗宴。

    音樂會中,王識寬亦將親自導聆,向觀眾介紹樂曲的創作背景、表達意向,並深入淺出地分析樂曲的音樂結構,讓觀眾更深入地理解每一首曲目。

    王識寬與王景瑭今年7月30日成功帶領大唐箏樂團於台中市中山堂演出《箏行如歌》年度音樂會,並受到千餘名觀眾的熱烈迴響。他們於2019年舉辦的「《箏行》王識寬、王景瑭古箏聯合音樂會」,演出內容涵蓋現代與傳統音樂,廣受好評,贏得滿場觀眾掌聲。這次的《箏行II》是《箏行》演出的延續,延揚傳統箏樂精神,同時分享當代優秀的古箏音樂作品。

    9月22日晚7點30分將在台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隆重登場的《箏行II》古箏聯合音樂會,未演先轟動,備受樂迷熱烈支持,門票早已在短時間內售罄;無論是古箏音樂愛好者還是音樂文化喜愛者,都將可以在這個豐盈多彩的音樂之夜,感受到無比的愉悅與震撼。

    《箏行II》古箏聯合音樂會海報

    演奏家簡介

    ■ 王識寬

    青年古箏演奏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台灣唯一連續四屆榮獲教育部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箏獨奏專業A組全國第一名,成績均為特優(平均90分以上)。榮獲台北市立國樂團《新絲路》2022年「年度最佳專文」。近年致力箏樂、國樂教育,積極參與跨界型態演出。現任大唐箏樂團音樂總監、光復國小音樂班國樂團指揮與古箏主修老師,中山醫學大學、台中一中、文華高中國樂社等古箏老師。

    ■ 王景瑭

    青年古箏演奏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第五屆國際古箏比賽香港決賽」青年專業組金獎;連續兩屆榮獲「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箏獨奏第一名;七度「中華民國國樂學會器樂大賽」冠軍、獲頒卓越金獎。現擔任慈濟志玄文教基金會古箏老師、大唐箏樂團箏樂指導老師,曾任台中教育大學推廣班指導老師,並指導多位學生榮獲全國性箏樂比賽冠、亞軍之佳績。曾修習台灣傳統音樂南管、北管、歌仔戲、崑曲唱腔等,及世界音樂的樂器演奏:日本箏、琉球歌三線、印尼甘美朗、印度Tabla鼓、鋼鼓音樂等。

  • 聞韶軒絲竹室內樂團耕耘30年 8/6將在台中國家歌劇院舉辦年度音樂會

    聞韶軒絲竹室內樂團耕耘30年 8/6將在台中國家歌劇院舉辦年度音樂會

    記者/蘇彩娥 台中報導

    《聞韶》2023聞韶軒絲竹室內樂團將於8月6日(日)下午2點30分(日),假台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隆重舉行《聞韶》音樂會,歷經疫情的考驗,讓樂迷們期待已久,現已開始接受購票,歡迎音樂愛好者前來欣賞。

    聞韶軒絲竹室內樂團,連續十年獲選為臺中市傑出演藝團隊,為臺中市最受歡迎演藝團隊之一。

    由指揮張毅宏老師和特邀客席指揮新加坡華樂團副指揮倪恩輝老師帶領,聞韶軒絲竹室內樂團將獻上一系列精彩作品。其中包括了國樂合奏作品:賴巧姍老師為聞韶軒成立二十五週年特別譜寫的首演樂曲《聞韶》、以及于會詠、胡登跳的《闖將令》、陳能濟的《龍的傳奇》、朱雲嵩的《迎上元》、英國作曲家Eric Watson的《Mahjong Kakis 》(譯:牌友)和《Ceilidh》(譯:同樂會)。此外,還將有二胡演奏家張雅玲老師與聞韶軒的合作演出,帶來王丹紅的《弦意嶺南》二胡協奏曲,讓觀眾沉浸在音樂的美妙中。

    聞韶軒絲竹室內樂團成立於1995年8月,迄今已接近三十年,一直秉持著「發揚固有文化、推廣國樂教育、提升演奏水準、普及國樂風氣」的宗旨。原附屬於臺灣區域發展研究院民族音樂研究中心,2000年5月正式立案更名為「聞韶軒絲竹室內樂團」。樂團成員多為中部地區優秀的音樂教師及青年演奏家,無論教學或演奏經驗均為一時之選。

    2005-2014連續十年獲選為臺中市傑出演藝團隊,為臺中市最受歡迎演藝團隊之一。藉由每次的演出,他們將繼續以優雅動人的音樂,為台灣文化藝術的發展不懈耕耘,為觀眾們帶來豐富多彩的音樂饗宴。

  • 故事工廠《天后》舞台劇  本週末巡迴至台中國家歌劇院演出

    故事工廠《天后》舞台劇 本週末巡迴至台中國家歌劇院演出

    記者/葉志雲  台中報導

    故事工廠今年推出的《天后》舞台劇,這個週末將巡迴至台中國家歌劇院演出。該劇由怪才編導黃彥霖創作,金鐘視后楊麗音、金鐘視帝黃河以及奧斯卡新星袁子芸主演,被形容為一部「充滿人性腹黑懸疑元素」的作品,這也是故事工廠首度嘗試推出此類題材的劇目。票券於TixFun售票系統熱賣中。

    《天后》舞台劇描述一位小流量網路創作歌手陳雨柔(袁子芸飾),陪好友前去參加一部傳記電影的女主角試鏡時,居然意外被導演River(黃河飾)相中,因此得到機會飾演活躍於90年代,卻在事業巔峰時猝死的傳奇天后「夏琳」。當晚,一位穿著詭異的神秘婦人(楊麗音飾)闖入陳雨柔家中並綁架了她,婦人自稱是夏琳的死忠粉絲。這場深夜試鏡的過程中,陳雨柔漸漸發現這位邋遢的老婦,似乎正是早該死去多年的夏琳本人,並且有更多驚人的真相在等著她。

    楊麗音在劇中飾演演藝圈傳奇天后「夏琳」,身為影視雙棲老戲骨的她,本就是戲劇界天后,這個角色由她來飾演,戲裡戲外都具有深刻的意義。在《天后》劇中,她完全顛覆在過往作品的溫情形象,呈現出瘋狂又陰暗的面向。其中一套造型,她以藍白挑染的新髮型,搭配多種色塊拼貼而成的浮誇服裝出場,如此前衛的造型令觀眾驚艷不已。

    楊麗音提到,讓她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場景是為袁子芸準備的「深夜秘密試鏡」,她略帶瘋狂和病態的表現,讓觀眾忍不住屏住呼吸。她形容自己在劇中像是日劇《千面女郎》中那位嚴厲訓練女主角的魔鬼老師。因為她飾演的夏琳希望能找到夠資格「扮演自己」的人,為了榨出演員更多的精髓,戲中她不擇手段地威嚇子芸,演繹這個過程讓她感覺相當有趣。

    十四歲出道至今的黃河,素來有著「驚悚影帝」稱號,《天后》的題材也正是他擅長的類型。首度挑戰舞台劇的黃河,在排練初期,排練結束時都會崩潰大喊「好難!」並且沒日沒夜地背誦台詞、消化劇本中大量的心境轉折,「我走路也在背詞、騎車也在背詞,而且是帶著角色狀態,回過神來旁邊的摩托車都離我好遠,一定是把我當成怪人了!」

    故事工廠「天后」劇照之二

    到了排練後期,對於劇場不同於影視表演的「即時性」和「當下性」,黃河感到食髓知味:「我還有機會再試一個新的,我還有機會再這樣做做看,我覺得這個在舞台劇真的是非常非常吸引人,跟迷人的地方。」編導黃彥霖也曾分享過,黃河飾演的River導演,在初始劇本設定是一個質地偏溫和的角色,但黃河在讀完劇本以後,為角色塑造了許多編導原本沒有思考過的偏執面向,使River更加立體。

    袁子芸在劇中有一場驚心動魄的綁架橋段,是被郭耀仁飾演的醫生囚禁,她坦言,這場戲讓她身心都面臨極大挑戰,「很少會遇到這種生死交關的時刻,所以不容易詮釋,排練的時候,很多次都會用呼吸去引導身體上的反應,導致排練時甚至會缺氧到喘不過氣、頭暈或想吐!」而黃河用「震撼」兩字讚嘆袁子芸的表演:「一場跟子芸的戲,她慌亂地進了辦公室讀本,表情跟狀態延續上一場神情,太真實了。她的無助、慌張跟不安的狀態很令人動容,排戲時候感受非常強烈。」袁子芸則回應,當初知道要和視帝、視后合作其實讓她很慌張,「我只是一個小菜鳥,但初期聽到黃河喊說很難,連視帝都這樣說,跟我一樣感受,突然覺得欣慰!」

    《天后》在舞台設計的方面也是別出心裁,為了呼應圍繞著整齣戲的「電影」主題,編導和設計老師張哲龍花了許多心力討論,最終將舞台打造出獨有的電影鏡頭感。至於劇場裡如何呈現拍電影的畫面感?編導黃彥霖分享這個設計概念:「這次在舞台上做了幾個鏡框,像是個鏡頭、電影的膠卷,鏡框在舞台上會移動也會聚焦。除了在台上呈現電影視角,回到劇本的核心『沒有被看見的人生都不算數』,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裡面,活在希望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同時又說服自己怎麼看待自己的視角裡,鏡框就是呈現這樣的面貌。」

    故事工廠「天后」劇照之三

    《天后》今年3月在新北藝文中心的首演,吸引了眾多戲劇界的專業人士前來欣賞。許效舜表示台詞相當觸動他的心,在觀眾席數度落淚。資深導演鄧安寧大讚「驚人的編導功力!」屏風二師兄曾國城說:「彷彿看到了整個真實人生的縮影」温貞菱、丁寧則是分享在散場時無意間聽到現場觀眾讚嘆「好好看喔!」還不忘模仿誇張的表情,直呼楊麗音「真的就是天后!」現場其他觀眾更是熱絡地分享觀後心得。

    網羅了許多專業人士與觀眾的好評,《天后》的風采將在這個週末席捲台中國家歌劇院。購票詳洽TixFun售票系統與7-11,或電洽故事工廠02-29115600

  • 珊蒂音樂五週年慶  8/25台中國家歌劇院演出《演繹黑白》互動音樂會

    珊蒂音樂五週年慶 8/25台中國家歌劇院演出《演繹黑白》互動音樂會

    記者/葉志雲 台中報導

    珊蒂音樂藝文工作室成立五週年,8月25日晚上7點 30分將在台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演繹黑白》互動音樂會,演出跳脫純音樂會形式,特別邀請知名的「相聲瓦舍」資深團員御天十兵衛(本名潘御天)精心為演出的 8 首曲目編撰幽默有趣的口白情節及戲劇詮釋,打破傳統音樂會形式,與台下的觀眾互動,希望能在輕鬆歡樂的演出氣氛中,讓剛入門或是初進音樂廳的大小朋友,對於表演藝術有初步的認識。

    以藝文展演及音樂推廣為宗旨的「珊蒂音樂」,由留澳音樂教學與演奏碩士蘇小芳於2017年創立。蘇小芳老師先成立音樂藝文工作室,取名「珊蒂音樂藝文空間」,自己擔任總監,大學時期主修應用音樂系音樂行政組的蘇小芳老師,除具備傑出的演奏及教學能力之外,亦累積多年的音樂行政及企劃經歷,帶領演出團隊,曾舉辦過多場音樂會。

    「珊蒂音樂」擁有多名出色的音樂工作者,舉辦過的多場音樂會,都很有口碑。諸如:台中新民高中演奏廳的「花現樂音–鋼琴、打擊及聲樂音樂會」、台中歌劇院小劇場的「橫豎搖擺長笛、豎笛與鋼琴三重奏音樂會」、台中屯區藝文中心小劇場的「動物狂響曲音樂會」、振英會館的「我和我的音樂故事音樂會」等等。

    「珊蒂音樂」除了推廣古典音樂活動外,更積極組成音樂家團隊,從事音樂教育推廣工作,並於2021 年正式成立「珊蒂音樂短期補習班」,教學師資皆為具備完整音樂教育體系,留學美、德、澳等國的優秀碩博士音樂家,有多年豐富教學經驗,皆為一時之選,輔導學生音樂檢定、升學、比賽等,已有不錯成績。

    蘇小芳總監表示,珊蒂音樂為推廣音樂活動,不定期開立音樂專題課程,也定期舉辦音樂會,希望在音樂領域努力耕耘的過程,能被更多喜愛者看到及欣賞。

    蘇小芳總監指出,《演繹黑白》互動音樂會是一場以樂器之王鋼琴為主軸的音樂會,進而延伸出不同樂器編制及演出曲目,如鋼琴獨奏、四手聯彈、室內樂形式及精彩雙鋼琴、八手聯彈等曲目,透過多變的演出編制,以及音樂與戲劇的跨領域結合,希望能帶給觀眾不同於純音樂會的新鮮體驗。

    《演繹黑白》互動音樂會演出曲目

    蕭邦:G小調第一號敘事曲,作品第23號

    拉赫曼尼諾夫:G小調鋼琴三重奏悲歌,作品第1號

    德林:三重奏,給長笛、雙簧管與鋼琴

    阿連斯基:F大調第一號雙鋼琴組曲,作品第15號,第一與第二樂章

    皮亞堤:大提琴獨奏第一號隨想曲,作品第25號,第11首

    拉赫曼尼諾夫:第14號無言歌,鋼琴四手聯彈,作品第34號

    弗瑞:第一號朵莉組曲,作品第56號,鋼琴四手聯彈,第一、二、三與第六首

    斯梅塔那:迴旋曲,給雙鋼琴,鋼琴八手聯彈

    《演繹黑白》互動音樂會演出團隊

    監製/蘇小芳

    企劃執行/ 劉懿

    鋼琴/ 唐華儀

    鋼琴/ 華琍威

    鋼琴/ 劉育甄

    鋼琴/ 莊雅鈞

    鋼琴/ 高嘉吟

    長笛/ 藍娸容

    雙簧管/ 賴少筠

    小提琴/ 張映柔

    大提琴/ 廖于晴

    相聲演員 / 潘御天

    主辦單位:珊蒂音樂藝文工作室

    協辦單位:櫟聲音樂劇場

    指導單位: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贊助單位:大倫氣球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氣球博物館

    尚富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旅美十年音樂家陳思婷  6/13台中國家歌劇院辦低音提琴獨奏會

    旅美十年音樂家陳思婷 6/13台中國家歌劇院辦低音提琴獨奏會

    記者/葉志雲 台中報導

    個子嬌小的青年音樂家陳思婷,卻能駕馭比她大一號的低音提琴展現深沉吟詠的巨大魅力。旅美深造十年的她六月十三日將在台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舉辦《十年一品低音提》低音提琴獨奏會。

    難得的是,這場獨奏會陳思婷開啟公益行動,把音樂會部分所得捐助偏鄉學校,做為偏鄉孩子讀報提升語文能力的經費,另一部分則捐給幫助流浪動物處理後事的機構,好讓流浪動物也能有尊嚴的善後,在最後一哩路不要走得孤單。截至目前,已經募得二十萬元,每個單位可以獲捐十萬元,陳思婷真是一位很有人文關懷的音樂家。

    出生於彰化縣花壇鄉的陳思婷,從國中時期就隻身赴美深造,考取知名的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先後取得學士、碩士學位,從小女孩蛻變成長為少女,更淬煉出她深邃的琴音。陳思婷學成歸國後心繫家鄉,決定以所學回饋社會,令人感佩。這場低音提琴獨奏會,也是陳思婷學習低音提琴之路重要的里程碑。

    這場音樂會,陳思婷選曲獨具匠心,特別的是,她要用低音提琴挑戰過去都是由小提琴詮釋的「梁祝低音提琴協奏曲」,樂迷對於梁祝的故事並不陌生,但是透過低音大提琴渾厚沉潛的音色,來演繹「梁祝」的淒美愛情故事,著實令人期待!

    陳思婷表示,這兩年多來,大家深受疫情所苦,因此,這場音樂會特別以「愛」為出發點選曲,希望透過優美琴音的傳達,大家能夠再一次細細品味,並深思「愛的真諦」。

    陳思婷說,會選擇公益行動,是她注意到,許多孩子從小閲讀的《國語日報》,有一個「送報到山巔」的計畫,她期盼閱讀能改變偏鄉孩子的未來,深信唯有教育才能翻轉偏鄉孩子的命運!

    陳思婷說,至於幫助流浪動物的念頭,起因是她一個人國外留學期間,在大學最難熬的那一年,遇見了她養的一隻貓咪「弟弟」,這是她第一次自己撫養一個小生命,當開心或難過的時候,「弟弟」都有如家人般的溫暖的陪伴,這也是她想要以捐款行動關注流浪動物的原因。

  • 歌劇院成立「藝術教育部」  推升中臺灣藝文人口

    歌劇院成立「藝術教育部」 推升中臺灣藝文人口

    記者/宋佳景 台中報導

    台中國家歌劇院迎接開幕5週年,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進行歌劇院組織調整,成立「藝術教育部」以專業藝術人才培育及全齡化藝術學習為目標。部門成立2年半,已舉辦超過1,000場次活動、參與人數更達131,423人次,不僅提供創作者與觀眾多元學習的機會,也平衡中臺灣藝術培育環境之落差。

    藝起進劇場 攝影_林峻永、陳建豪

    邱瑗表示:「有別於過往為了節目行銷而規劃的教育推廣內容,更應拓展專業人才培育與觀眾培養的管道,這些都需要從『藝術教育』著手才能做得深、走得遠。這是藝術發展非常重要的基礎!歌劇院必需肩負起這項責任」。不同於一般學校體系的學科教學方式,「藝術」人才培育更著重於溝通討論、觀摩與分享,需要「時間」累積,非一朝一夕能立竿見影,在年輕人身上尤其如此。因此,歌劇院擬定「LAB X青年創作工作室」、「駐館藝術家」、「新藝計畫」、「音樂劇平台」與「NTT歌劇合唱團」5大計畫逐步展開,並「雙向」進行年輕觀眾培養計畫,從劇院走向校園,在雲端與全民共享,5年來各類型藝術教育活動已累積近60萬人參與,推升中臺灣藝文人口大幅成長。

    藝起進劇場學生參訪歌劇院 攝影_林峻永

    「Lab X青年創作工作室」提供25歲以下跨領域科技藝術創作者,透過「導師制」方式,陪伴他們實踐階段性研究計畫。就像提供創作者第一筆創業基金,歌劇院希望播下第一顆種子,讓創意自此肆意開展,不論成功或失敗,都能成為日後持續創作的養分。而連續三屆的「駐館藝術家」計畫,則提供藝術家資源和創作協助,從戲劇、舞蹈、音樂至新媒體與跨域創作,吸引全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在歌劇院各種空間發展創作。「新藝計畫」則著重育成中部地區新銳藝術創作者為主,從2017年起已成功孵育15齣製作在歌劇院展演。

    藝術進校_文華高中音樂劇課程

    去年第一屆「Lab X青年創作工作室」成效顯著,歌劇院邀請業界專業人士(藝術節/機構/場館代表、策展人、製作人等)參與成果呈現,為青年創作者建立人脈網絡。今年歌劇院與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合作,媒合田子平、洪翊博與C-Lab所屬作曲家郭立威、謝賢德,將其創作想法付諸實踐,預計將於「聲響藝術節」首演;洪翊博也因其獨特傑出的舞蹈風格,由歌劇院推薦給日本編舞家梅田宏明(Hiroaki Umeda),參與歌劇院2021NTT-TIFA首演的《並存序列》(Concurrent Sequence, 歌劇院共製作品);舞蹈創作林楷育則入選2020年「新竹鐵道藝術村」駐村藝術家,以及參加軟硬備事策展的《開箱:身體現場》;影像創作謝文毅則以作品《彼岸》與導師周東彥作品《霧中》分別入圍「2021 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 VR 組」。

    駐館藝術家莊志維向民眾介紹作品

    「音樂劇平台」是歌劇院培育專業人才的另一項核心內容,兼顧劇本孵育到音樂劇表演訓練等內容規劃,希望為音樂劇創作人才建立扎實的基本功。從徵件、大師班課程、劇本修改、讀劇發表到完成製作,歌劇院建構完整的劇本孵育系統,陪伴創作者完成作品;此外,每年定期推出音樂劇研習線上課程,讓更多人認識音樂劇各項製作環節,此平台各項計畫除了培養音樂劇專業人才外,也同步拓展音樂劇觀眾人口。

    駐館藝術家王連晟校園推廣活動

    去年開始,歌劇院組成「NTT歌劇合唱團」, 公開甄選25位學員進行戲劇肢體與音樂演唱課程,並安排參與歌劇院自製節目演出機會,去年歌劇《波希米亞人》及今年即將演出的《唐懷瑟》、《塞維亞理髮師》等節目都有他們參與演出。

    新起之秀成果發表

    「NTT學苑」是專為藝術行政和技術劇場人員所規劃的研習課程,希望有志投入表演藝術產業的青年不再「北漂」,歌劇院更串聯中部縣市文化場館成立「中部劇場平台」,邀請各場館人員參與研習課程,彼此交流學習、加強專業技能。

    NTT學苑青年營劇場導覽

    觀眾培養是藝術教育重要的一環,需要從小扎根。「藝起進劇場」邀請國小至高中的師生來歌劇院欣賞表演,開展至今已邁入第5年,共執行25場,約220所學校報名,總計約1萬2千人參與;「藝術進校」則與躍演、阮劇團、狂想劇團等表演團隊合作,提供學校一學年專業的「音樂劇」及「戲劇」課程;「開門計畫」除了邀請偏鄉學校進劇場觀賞演出外,並安排演前導聆、場館建築導覽或藝術座談等活動,讓參與者能更深入認識表演藝術。歌劇院透過「公開邀請」和「主動前往」雙向並進,將藝術教育扎根校園,培養藝文觀眾無斷層。

    青少年創意工坊

    歌劇院打造全齡化藝術學習環境,串聯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去年因受疫情影響,更加速推動「NTT Online」數位學苑,將講座錄製成影片於YouTube頻道播出,並全新企劃「表演,chill什麼?」和「WOW挖藝術」系列影片在各大社群平台播放。邱瑗提到:「疫情中斷了進劇場觀賞表演和參加活動的機會,但我們透過網路提供民眾在家也能持續接觸藝術,從輕鬆幽默的小短片到專業性十足的講座內容,讓藝術學習不中斷」。

    NTT學苑藝術行政人才培育課程

    邱瑗表示:「就像蓋房子必需先把地基打好一樣,5年只是初步完成一個階段,但基礎堅實就不怕風吹雨打,未來歌劇院還會繼續砌磚蓋瓦,一步步趨向完美,而我非常榮幸能參與美麗的這一刻」。

  • 歌劇院將19米挑高的曲牆打造為沉浸式視覺劇場

    歌劇院將19米挑高的曲牆打造為沉浸式視覺劇場

    記者/宋佳景 台中報導

    臺中國家歌劇院「光之曲幕T.A.P. Project」於2020年開展,多項曲牆主題投影吸引近70萬人次造訪;今年歌劇院開幕5週年,《歌劇院狂歡式》藉里程碑製作的精采元素,將19米挑高的曲牆打造為沉浸式視覺劇場。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說:「無論是藝術家和觀眾,都是5年來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期待歌劇院獨特的曲牆投影,將大劇院前廳化為劇場、邀請大家一起沉浸、回味藝術家們留下的感動時刻。」

    由左至右當若科技藝術   執行總監     王伯宇、臺中國家歌劇院 副總監       汪虹、臺中國家歌劇院 藝術總監     邱瑗、當若科技藝術   溝通策略總監 周杰璁。圖:臺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光之曲幕T.A.P. Project」──沉浸式視覺體驗空間,以多元主題如「海底世界」、「自然之美」、中秋特展《月的冒險樂園》、耶誕特展《ONE DAY》等為歌劇院曲牆換上新面貌;這次5週年《歌劇院狂歡式》抽取4齣代表性製作的主創藝術家與作品符號轉化爲光影創作,其中包括歌劇院4年計畫的華格納連篇歌劇《尼貝龍指環》與經典角色女武神布倫希德;好劇團與掌中戲國寶大師陳錫煌攜手合作的《穿紅絲緞的少女》作品;鋼琴大師白建宇於貝多芬250週年連續8天8場32首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寫下歌劇院演奏紀錄;以及首位歌劇院駐館藝術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在駐館期間田野採集之創作《路吶》,更獲得2019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藝術總監邱瑗說明:「這次與過去投影最大的不同,除了數位網路與影像的串接外,我們整合實體歌劇院曲牆投影與社群媒體的線上互動體驗,讓每一次觀賞都有獨家的故事角度與細節,鼓勵大家多看幾次。」

    《歌劇院狂歡式》_《路吶》片段 ©臺中國家歌劇院 攝影師:陳建豪

    本次「光之曲幕T.A.P. Project」由擅於跨界與創新的「當若科技藝術」設計,該團隊近年參與的影像設計包含「新竹光臨藝術節─光之島」、「2020臺北時裝週」、「薇薇安.邁爾攝影展」等,當若科技藝術溝通策略總監周杰璁表示:「《歌劇院狂歡式》希望透過沉浸式的投影體驗,回顧作品精華,並為曲牆幕後的劇場故事注入全新的活力。」當若科技藝術執行總監王伯宇更強調:「身為一名製作者,我理解成就一場演出十分不易,這次特別致力於呈現幕前幕後藝術工作者的樣貌,讓大家看見台上台下的小故事,如鋼琴大師白建宇演前焦躁、演出優雅的對比、《女武神》演出背後眾多的機械道具與人力等。」四部作品的投影順序將依現場民眾「手機投票」機動播出,更可於投影播出後透過手機領取《歌劇院狂歡式》具名電子紀念票根。藝術總監邱瑗期待藉由不同形式的藝術活動讓更多人願意走入歌劇院、走進藝術:「讓我們一起回到劇場,再次感受藝術的創意與感動,『藝』起創造更多個5週年記憶。」。

    《歌劇院狂歡式》_《女武神》片段 ©臺中國家歌劇院 攝影師:陳建豪

  • 臺中國家歌劇院開館5週年 以「在藝起」為主題系列活動

    臺中國家歌劇院開館5週年 以「在藝起」為主題系列活動

    記者/宋佳景 台中報導

    臺中國家歌劇院於2016年秋開館,曾邀請民眾著藍色衣服入館、宛若大海與河川匯集,象徵歌劇院為眾人匯聚之所;歷經1800多個日子,歌劇院以場館為中心的影響力,已如漣漪般擴散、滲透民眾的生活,成為日常。2021年在5週年前夕,歌劇院宣告以「在藝起」為主題,展開一系列活動,邀請民眾分享曾與歌劇院共度的時光;更期待以「藝起生活」的精神迎向未來。

    臺中國家歌劇院 藝術總監 邱瑗 (攝影:林峻永)

    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感性表示,回首歌劇院5年,最珍貴的是「人」—藝術家、劇場工作夥伴、觀眾與歌劇院的同仁,大家一起努力時時刻刻為歌劇院寫下新篇章,「歌劇院5週年,雖是個很短的歷史,但每一步都很紮實。我們希望歌劇院的老朋友、新朋友透過『告白歌劇院』線上或實體活動,跟我們分享『曾在歌劇院的時刻』、對未來的期許與祝福。」

    受制於二級疫情警戒,圍繞「在藝起」(We ART Together)主軸的歌劇院5週年活動,將以線上活動「告白歌劇院」打頭陣,8月19日起,民眾可自歌劇院官網之5週年專頁進入活動頁面,將想對歌劇院說的話化作「祝福紙飛機」,向歌劇院傳情表白,祝福將於9月30日與大家分享。

    創新藝文體驗不僅於線上,歌劇院擴大劇場生活圈,帶領民眾走出歌劇院,來場城市藝文探險。
    台中國家歌劇院擴大劇場生活圈。圖:暢NEWS

    談起此活動靈感來源,邱瑗回憶,在演出現場時常遇到民眾熱情跟她與歌劇院同仁分享觀賞演出心得;歌劇院臉書、IG近期各自推出「徵回憶」、「歌劇院線上攝影展」等專欄,向民眾徵求在歌劇院的故事與照片,迴響熱烈,累計超過百件投稿。無論是分享與同學一起到館拍畢業照的回憶、首次參觀歌劇院踩進水道的往事、把歌劇院當後花園定期至歌劇院慢跑,記錄運動數據的同時也捕捉歌劇院各季窗貼的畫面等,都是很有溫度的交流,「我們可以感受到大家有好多話想要對我們說,所以推出『告白歌劇院』活動,請大家大聲說出『在藝起』5年的感受與改變。」

    其他歌劇院5週年活動包括《歌劇院狂歡式》、《NTT寶貝》、《迴》影像四部曲、LINE貼圖《天天劇場日3》等將陸續於實體或線上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