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藝文展覽

  • 畫家蔡綠綠慨捐8幅畫作義賣 帶動慈善音樂餐會熱烈氣氛

    畫家蔡綠綠慨捐8幅畫作義賣 帶動慈善音樂餐會熱烈氣氛

    記者/葉志雲 台中報導

    有愛最美!畫家蔡綠綠11月16 日晚上在台中市頂粵吉品舉行的一場慈善音樂餐會慨捐8幅畫作義賣,獲得與會嘉賓爭相收藏,也炒熱慈善晚會熱烈氣氛。她說,自己是一個普通人,只是略盡一份心力而已,看到畫作被人收藏做善事,真的很開心。蔡綠綠的愛心、謙懷與大氣,讓與會者動容。

    畫家蔡綠綠慨捐8幅畫作義賣,展示場宛如她的小型畫展。(葉志雲攝)
    畫家蔡綠綠慨捐8幅畫作義賣,展示場宛如她的小型畫展。(葉志雲攝)

    蔡綠綠繪畫之路起步雖晚,但進步神速,2021年10月和2022年1月接連舉辦油畫個人創作展,贏得好評。2021年更以一幅複合媒材作品〈飄〉入選美國佛羅里達創意油畫藝術比賽,這件珍貴的作品亦在今晚的慈善音樂餐會場亮相,但是非賣品,純供欣賞。

    畫家蔡綠綠和她捐出義賣的作品合影。(葉志雲攝)
    畫家蔡綠綠和她捐出義賣的作品合影。(葉志雲攝)

    由國際音樂教育協會IMEA 舉辦的2024慈善音樂餐會,共募得130萬元,將捐贈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等公益團體。蔡綠綠看到捐出的畫作受到青睞,可以幫助需要資源的弱勢團體,自己很開心也很感動。

    2024慈善音樂餐會義賣品展示會場。(葉志雲攝)
    2024慈善音樂餐會義賣品展示會場。(葉志雲攝)

    本身是慈濟志工的蔡綠綠,為了今晚的慈善音樂餐會,愛心不落人後,除了自己捐出畫作義賣,也動員女兒、外孫女等家人一起幫忙,以及發動多位朋友共襄盛舉,讓慈善晚會辦得到順利圓滿。

    國際音樂教育協會IMEA 舉辦的2024慈善音樂餐會盛況。(葉志雲攝)
    國際音樂教育協會IMEA 舉辦的2024慈善音樂餐會盛況。(葉志雲攝)

    人稱「綠綠姐」的蔡綠綠認為,行善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有心人的福氣;自己雖然是個素人,能盡一分心力,讓有需要的人受惠,自己也得福,真是一樁美事!

    畫家蔡綠綠展示入選美國佛羅里達創意油畫藝術比賽的複合媒材作品〈飄〉。(葉志雲攝)
    畫家蔡綠綠展示入選美國佛羅里達創意油畫藝術比賽的複合媒材作品〈飄〉。(葉志雲攝)

    蔡綠綠年輕時任職高級建材業務,因行銷能力強,成為中高階主管,後來轉賣歐式家具,接觸對象多是頂級客戶,有機會接觸大客戶收藏的藝術品,而培養出獨到的美學鑑賞力,慢慢的自己也收藏藝品,結識不少藝術家,因為人熱誠豪爽,成為備受敬重的「綠綠姐」。

    畫家蔡綠綠義賣的作品〈漩〉。(葉志雲攝)
    畫家蔡綠綠義賣的作品〈漩〉。(葉志雲攝)

    蔡綠綠在職場退休後,到慈濟學習茶藝及擔任志工,加入福爾摩沙合唱團,並跟藝術家張若琳老師習畫,一頭栽入後,技藝精進,很快就能獨當一面舉辦個展,繪畫才藝備受肯定。

    畫家蔡綠綠義賣的作品〈畫中有話〉。(葉志雲攝)
    畫家蔡綠綠義賣的作品〈畫中有話〉。(葉志雲攝)
    畫家蔡綠綠義賣作品〈初綻〉。(葉志雲攝)
    畫家蔡綠綠義賣作品〈初綻〉。(葉志雲攝)
    畫家蔡綠綠義賣作品〈幻〉。(葉志雲攝)
    畫家蔡綠綠義賣作品〈幻〉。(葉志雲攝)
    畫家蔡綠綠義賣的作品。(葉志雲攝)
    畫家蔡綠綠義賣的作品。(葉志雲攝)
    畫家蔡綠綠義賣作品〈憩〉。(葉志雲攝)
    畫家蔡綠綠義賣作品〈憩〉。(葉志雲攝)
  • 華人藝術家瞿倩梅《亙古余韻》個展 現代畫廊展出無言之美的抽象繪畫

    華人藝術家瞿倩梅《亙古余韻》個展 現代畫廊展出無言之美的抽象繪畫

    記者/葉志雲 台中報導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在台中現代畫廊舉行《亙古余韻》個展,11月16日開幕茶會,藝術家親自來台出席,她以細膩的肌理和色彩,帶領觀者走入大地的靜謐與律動, 感受抽象繪畫的視覺張力,在一片深藍中尋得心靈的寧靜與詩意,大幅作品遠觀近看兩相宜。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出席在現代畫廊舉行的《亙古余韻》個展開幕茶會。(葉志雲攝)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出席在現代畫廊舉行的《亙古余韻》個展開幕茶會。(葉志雲攝)

    瞿倩梅這次在現代畫廊的展覽,主要為200到300多號的大作,另有幾件小幅紙本作品,總計40幅複合媒材畫作;她的作品和藝術家本人造型一樣,非常獨特。展期至 12月15日。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右)和現代畫廊創辦人施力仁合影。(葉志雲攝)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右)和現代畫廊創辦人施力仁合影。(葉志雲攝)

    瞿倩梅1956年出生於浙江瑞安,長期旅居法國,她的作品〈和平之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典藏,另有多件大作收藏於上海天文館。這次展出《亙古余韻》系列,延續她對天地萬物的敬意,以強烈的肌理與層疊的色彩,帶領觀賞者進入詩意的心靈之境,讓人沉浸在自然無言之美中。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在台中現代畫廊舉行《亙古余韻》個展展場,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在台中現代畫廊舉行《亙古余韻》個展展場。(葉志雲攝)

    瞿倩梅多年前曾造訪西藏,內心深受震撼,她認同藏民以古老方式承受的神靈修為,激發她創作靈感。對她來說,才智橫溢的先哲對她的呼喚,不啻於第二次誕生,宛如新的生命,由此展開藝術的新試驗。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在現代畫廊展出200號大幅畫作。(葉志雲攝)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在現代畫廊展出200號大幅畫作。(葉志雲攝)

    瞿倩梅說,她在拉薩預先感知的真實,就是藏語中所說的「葛娜思-盧格思」,意即絕對真理的高度。她認為,這是一種完全自然而又難以言明的現象,只有藝術才能引領我們靠近它。自此之後,瞿倩梅開啟異乎尋常的繪畫事業,有時是巨幅大作,承載極其厚重的材料,如高嶺土、湖南朱砂或紅木粉、漆料、燒焦木頭以及研磨牡蠣殼後呈現的珍珠色調。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在現代畫廊展出的200號大幅畫。(葉志雲攝)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在現代畫廊展出的200號大幅畫。(葉志雲攝)

    瞿倩梅先在浙江瑞安師範學習書法與水墨畫,後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研習油畫與蛋彩畫,這些經驗最終塑造出她獨一無二的壁畫藝術。1986年是她創作生涯的一個里程碑,移居巴黎,並接觸了抽象藝術那深不可測的世界。她說:「我感到與那些像我一樣追求心靈契合與強烈概念共鳴的人產生了共鳴。」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展出的大幅抽象繪畫作品。(葉志雲攝)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展出的大幅抽象繪畫作品。(葉志雲攝)

    另一個重要轉折點,是瞿倩梅2010年在巴黎觀賞的塔皮埃斯展,這場展覽成為她創作真正的引爆點。瞿倩梅近期的黑色系列作品,讓人想起中國畫派中被稱為「奇逸」的畫家所使用的色彩,也讓人聯想到蘇拉吉所開拓的深邃黑色世界,她勇敢探索了一種全然不同的強度與抽象表達。瞿倩梅黑色、厚重色彩與金色的交替,讓人聯想到13至15世紀「錫耶納畫派」作品中,那以金箔為背景的藝術表現,這種表現揭示了一個藝術家如何將自己化為神聖完美的一部分。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抽象繪畫作品。(葉志雲攝)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抽象繪畫作品。(葉志雲攝)

    現代畫廊指出,對於瞿倩梅⽽⾔,她創作了⼀個屬於自己的世界,⼀個感性的世界,⼀個充滿感官刺激的世界。瞿倩梅也認同⼀畫⼀世界的觀點,作品的內容就是畫家把他們在塵世所思所想所悟呈現到畫面上,並固定在作品中。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在現代畫廊展出的畫。(葉志雲攝)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在現代畫廊展出的畫。(葉志雲攝)

    現代畫廊認為,瞿倩梅的創作還在不斷地演變中,就像⽣命的躁動⼀斑,沒有規律地迸發著。她的作品引⼈⼊勝,能在不知不覺間將觀者帶⼊藝術家的世界,聽她講述畫裡畫外的故事,若想⾛進藝術家豐富的感官世界,雖沒那麼簡單,但當駐⾜她作品前,感受⿊⾊的深沉、彩⾊的濃郁,以及「滿城盡帶黃⾦甲」的⼤器時,其實觀者已經⾛進了她的世界。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在台中現代畫廊舉行《亙古余韻》個展,圖為展出的作品。(葉志雲攝)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在台中現代畫廊舉行《亙古余韻》個展,圖為展出的作品。(葉志雲攝)

    瞿倩梅的藝術創作,從西藏無垠的高原汲取靈感,凝結成永恆的光輝。她的作品流淌著天地呼吸,將遼闊壯麗的地貌轉化為畫布上的詩篇。此次《亙古余韻》展覽,正是從瞿倩梅近年來對西藏山河地貌的深刻感動為起點,展現她對時間與空間、歷史與自然的沉思。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在台中現代畫廊舉行《亙古余韻》個展,圖為展出作品。(葉志雲攝)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在台中現代畫廊舉行《亙古余韻》個展,圖為展出作品。(葉志雲攝)

    現代畫廊指出,瞿倩梅的創作風格獨特而深刻,她將東方水墨的靈動與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張力融會貫通,創造出既具文化底蘊又具當代性藝術語彙。瞿倩梅擅長運用礦石岩彩和大漆,這些材料不僅賦予作品豐富的層次感和厚實的肌理,還透過大漆的光澤與質感,詮釋時間與歷史的沉澱。瞿倩梅對材料的掌握,使她的作品展現出強烈的視覺張力與深刻的情感力量。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作品局部,益見抽象繪畫之美。(葉志雲攝)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作品局部,益見抽象繪畫之美。(葉志雲攝)

    現代畫廊指出,瞿倩梅的藝術創作,不僅是對西藏地貌的致敬,更是在抽象與具象間探索出兼具古典與當代的平衡。她的作品凝結時間的壯闊景象,既是對天地造化的讚嘆,也是對時間流逝的深刻反思。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作品,局部欣賞益見抽象繪畫之美。(葉志雲攝)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作品,局部欣賞更見抽象繪畫之美。(葉志雲攝)

    瞿倩梅創作靈感,源於深厚的文化根基和豐富的生活經歷。從浙江鄉土走向巴黎藝術之都,並走訪過桂林、西藏等奇景,這些經歷使她的畫面兼具東方的深邃意境與西方的當代時尚感。畫布上的每一筆、每一色皆是內心世界的真摯流露。

    瞿倩梅的作品在歐亞等地多次展出,廣受國際收藏家的青睞,並在上海天文館入口永久典藏三件巨型畫作。她的創作無論在公共空間還是藝術市場,都以獨特的美學價值與深刻的情感力量吸引觀眾的目光。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在台中現代畫廊舉行《亙古余韻》個展展場。(葉志雲攝)
    旅法傑出華人藝術家瞿倩梅在台中現代畫廊舉行《亙古余韻》個展展場。(葉志雲攝)

    ● 展訊

    展覽名稱:《亙古余韻》瞿倩梅個展

    展覽日期: 2024. 11. 2–12.15

    展覽地點: 現代畫廊

    台中市西區公益路155巷9號B1

  • 鼓鼓種下與阿茲海默症媽媽的紀念樹 暖心喊話「我的樹就是她的樹」

    鼓鼓種下與阿茲海默症媽媽的紀念樹 暖心喊話「我的樹就是她的樹」

    記者/周嘉華 台北報導

    鼓鼓呂思緯於上週六(9日)擔任「TOYOTA一車一樹植樹公益活動」的植樹大使,帶領粉絲們一同種下近1200棵樹苗,為地球環保和永續發展貢獻心力。其實,鼓鼓早在疫情期間便培養出「綠手指」,對植栽養護有濃厚興趣。此次活動是他首次在宜蘭親手種下屬於自己的一棵樹,並命名為「呂小樹」。鼓鼓希望,未來十幾二十年後,「呂小樹」能茁壯成為「呂大樹」,成為守護海岸線、穩固沙地的英雄。他更約定粉絲,未來一起回來看看這些共同種下的樹苗,見證其成長為一片強壯的樹林,使這一天的紀念意義長久留存。

    鼓鼓認真聽講種樹步驟並指導粉絲
    鼓鼓認真聽講種樹步驟並指導粉絲。圖/用心音樂 提供

    這次的植樹活動舉行於早上9點的宜蘭壯圍海岸線,鼓鼓召集粉絲們一同參與這別具意義的活動。而清晨5點就起床準備的鼓鼓早早抵達會場,過去參與活動總是直接在舞台上看到粉絲們,但這次因為時間較早讓他難得看見粉絲如何抵達現場,他感性地說:「沒想到看到很多人都是男朋友、老公開車送來,不得了了好幸福!粉絲們都跟了我很多年,感覺就像看著大家長大」。

    鼓鼓獻唱當我變成我們
    鼓鼓獻唱當我變成我們。圖/用心音樂 提供

    今年11月反常地接連遇上多個颱風,天氣使終不太穩定,活動當天台北也是陰雨不斷;不過素有「晴男體質」之稱的鼓鼓,沒想到在出了雪隧抵達宜蘭後便放晴,後來也得知其實在剛下完雨帶著濕氣的氣候下種樹,才是對樹苗來說是最好的種植生長狀態,鼓鼓帶來的晴朗轉變也讓樹苗與粉絲都更順利的完成活動!而活動開始,鼓鼓化身為「體育股長」監督並帶領粉絲跳起暖身操,為需要體力的種樹活動暖暖筋骨。因台下有很多跟著鼓鼓許久的粉絲,鼓鼓也開玩笑地叮嚀說:「種樹需要出力氣,大家一定要動一動,不然很容易受傷,尤其是你們年紀也不小了!」讓粉絲們也出聲反駁,台上台下彼此開玩笑氣氛相當於愉悅,也能看出鼓鼓與粉絲間相愛相殺的零距離互動。

    鼓鼓帶領粉絲前往宜蘭植樹
    鼓鼓帶領粉絲前往宜蘭植樹。圖/用心音樂 提供

    接著鼓鼓帶領粉絲們前往位於海岸邊的植林地,一同戴上手套、拿起鏟子將樹苗種下,從挖土坑、施肥、拆苗、放樹苗、蓋土,並為每棵具有意義的小樹苗做上獨一無二的記號。一系列的種樹方式與過程透過志工的講解教學,鼓鼓也細心聽講並抽考歌迷,盡心盡力成為植樹大使,希望每棵種下的樹都能好好成長。

    鼓鼓擔任植樹大使 為地球永續盡心力
    鼓鼓擔任植樹大使 為地球永續盡心力。圖/用心音樂 提供

    這場植樹活動活動原定於11/2舉行,但因為康芮颱風影響而延期舉辦。其實鼓鼓本想帶著患有阿茲海默症的媽媽一起種下兩人的紀念樹,順道遊覽宜蘭美景與美食,但活動改期後便無法帶著媽媽一起參與,鼓鼓說:「本來想和媽媽一起種下樹、留下一些美好,很可惜這次沒辦法帶她一起來,不過我的樹就是她的樹,還有很多粉絲也跟我一起留下可愛的小樹苗!」鼓鼓與粉絲一起透過樹苗,種下他與媽媽間的親密情感。

    鼓鼓在活動最後特別選唱他的百萬點閱人氣歌曲〈當我變成我們〉,鼓鼓暖心的說:「因為是『我們』一起種的樹,才讓這一切更別具意義!」其實鼓鼓從大學起就很喜歡到宜蘭衝浪,與宜蘭有著深深緣分的他也相約粉絲們明年等小樹長大再一起回來看看,有機會的話也想和大家一起去衝浪。而近期鼓鼓也正在醞釀新的音樂創作,並賣力地準備著耶誕節與跨年的精彩演出,期待年末能在更多地方與大家見面。更多相關訊息,請密切關注鼓鼓呂思緯、相信音樂官網、官方臉書粉絲團及官方微博。

  • 高雄設市百年高史博於內惟藝術中心推出《涉世》特展

    高雄設市百年高史博於內惟藝術中心推出《涉世》特展

    記者/吳蕙蕙  高雄報導

    為慶祝高雄市制百年,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策劃了以「涉世」為主題的特展《涉世──物說高雄一百年》,由藝術家周學涵受邀創作,結合典藏品與當代藝術,以展現高雄自1924年至2024年百年來的歷史與文化變遷。此展於內惟藝術中心展出,展期至2025年9月27日。特展以《1924-2024》和《涉》兩件主要作品呈現,透過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的典藏品深入探索大高雄地區的歷史發展,在內惟藝術中心這一新型態的場館內,為觀眾打造親近歷史文物的獨特體驗,使百年歷史透過視覺與空間設計傳達給大眾。

    《涉世》特展擴大《歷史解惟》特展,爬梳百年來高雄現代化發展脈絡
    《涉世》特展擴大《歷史解惟》特展,爬梳百年來高雄現代化發展脈絡。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局長王文翠指出,內惟藝術中心由文化局轄下美術館、電影館、高史博共構,高史博肩負爬梳在地文史的責任,2022年開館之初便以《歷史解惟》展示內惟歷史,深化場館與內惟在地的連結。適逢高雄設市百年,高史博再以「涉世」為題策展,展現高雄逐步涉入與世界互動的量能,藉此表述1924年高雄設立「市」制後,邁向更快速的現代化步伐。

    《涉世》特展作品《1924-2024》擷取1924年、1979年、2010年三個重要年份,表達高雄設市後行政區的變化,以木夾板、水泥、金屬象徵不同時空高雄產業發展的重心
    《涉世》特展作品《1924-2024》擷取1924年、1979年、2010年三個重要年份,表達高雄設市後行政區的變化,以木夾板、水泥、金屬象徵不同時空高雄產業發展的重心。

    高史博館長李文環表示,周學涵擅長轉換舊有物件的語境,延續內惟藝術中心打破框架、跨域清新的語彙,擴展高史博《歷史解惟》特展,從藝術、歷史及展場空間等面向進行翻轉,觀眾可以尋找在兩件作品中高雄成長的軌跡。李文環說明,百年來隨著港埠、鐵路及產業等建設,高雄漸躍升為國際重要的貿易據點,同時也帶動城市人口成長與擴張,近代高雄更為臺灣重要的工業大城,也因匯聚來自各地的移民,成為具多元文化融匯的宜居城市。

    《涉世》特展作品《涉》將高雄藝文文宣品的文物拼貼剪影在採光充足的落地窗前,呈現皮影戲的光影元素
    《涉世》特展作品《涉》將高雄藝文文宣品的文物拼貼剪影在採光充足的落地窗前,呈現皮影戲的光影元素。

    藝術家周學涵表示,懸掛於上方的《1924-2024》作品,擷取1924年、1979年、2010年三個重要年份,表達高雄從1924年「市」制設立後,歷經的行政區變化,並以木夾板、水泥、金屬象徵不同時空高雄產業發展的重心。

    《涉世》特展作品《涉》,藝術家周學涵以皮影戲元素展示高史博典藏文物
    《涉世》特展作品《涉》,藝術家周學涵以皮影戲元素展示高史博典藏文物

    周學涵的另一件作品《涉》是藉由過去和高雄市皮影戲館的合作經驗,將皮影戲的光影元素,在採光充足的落地窗前呈現作品,透過高雄藝文文宣品的文物拼貼剪影、25件典藏文物包含不同世代的生活、娛樂休閒、產業發展及總體意識認同等,以五艘乘載不同時空脈絡的「船」為核心,共譜高雄海城市的百年多元文化。

  • 東海校友合唱團與美國洛聲合唱團11/20舉行聯合音樂會 免票入場

    東海校友合唱團與美國洛聲合唱團11/20舉行聯合音樂會 免票入場

    記者/葉志雲 台中報導

    東海校友合唱團11月20日晚上7點半將在東海大學音樂系演奏廳,與來自美國的洛聲合唱團舉行《秋韻• 洛語》聯合音樂會,免票入場,歡迎各界喜愛合唱音樂的好友一起來欣賞。

    《秋韻• 洛語》聯合音樂會海報。
    《秋韻• 洛語》聯合音樂會海報。

    美國洛聲合唱團指揮顏忻忻老師與東海校友合唱團指揮林怡文老師,同樣畢業於榮星合唱團,從小在呂泉生教授指導下領受合唱之美,也開啟了合唱指揮的大門。

    呂泉生教授素有「台灣合唱之父」美名,終身投入作曲與領導合唱團,對台灣合唱推廣有重要影響,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1957年受辜偉甫之邀,擔任榮星兒童合唱團的團長兼指揮,至1991年退休為止,超過30年,孕育出極多合唱人才,使得榮星與呂泉生畫上等號。

    呂泉生對於東海校友合唱團指揮林怡文,除了是當年榮星兒童合唱團指揮外,還有另一層關係。林怡文說:「呂泉生是我親叔公,是我外公的弟弟,我媽媽要叫他一聲叔叔。」

    林怡文和叔公呂泉生合影於當年台北長春路的家。(林怡文提供)
    林怡文和叔公呂泉生合影於當年台北長春路的家。(林怡文提供)

    林怡文回憶當年高二決定報考音樂系時,父母原本反對,還特地帶她去叔公家,要身為音樂家的叔公呂泉生勸阻她,她還記得叔公說:「讀音樂有什麼好?別人上班上課你沒事幹,等人家放假要約你出去玩,你又要教學生。」「你以為教學生很輕鬆?很辛苦!」「三餐不正常,生活也不正常。」

    林怡文老師說 : 「叔公把學音樂的缺點說完,聽到我說了一句『我要學』時,靜默了片刻,才說『下禮拜來,帶五線譜』。」林怡文表示,就是這句話,讓她開始了自己的音樂之路。

    林怡文老師一直到現在,從不間斷地追隨叔公呂泉生腳步,致力於合唱藝術的推廣,這次很高興有機會與同是榮星合唱團出身的顏忻忻指揮同台演出,堪稱佳話。

    當年榮星合唱團去泰國、東南亞演唱的照片。(林怡文提供)
    當年榮星合唱團去泰國、東南亞演唱的照片。(林怡文提供)

    《秋韻• 洛語》聯合音樂會曲目,包括經典好聽的中外合唱名曲與台灣歌謠,兩團更將一起合唱呂泉生教授名曲〈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為王昶雄譜詞、呂泉生作曲,兩人於1958年共同創作,以1950年代台灣做為背景,歌詞中四個涵義「五彩的春光」、「愛的人」、「故鄉的田園」、「青春的美夢」,懷鄉懷人,意義深遠,易於傳唱,廣受大眾喜愛,這首曲子的出現也讓當時少年輕學子重新認識台語的優雅,具有劃時代意義。

  • 傳承在地文資 《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葫蘆墩溫馨揭幕

    傳承在地文資 《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葫蘆墩溫馨揭幕

    記者/葉志雲 台中報導

    中臺科技大學與台灣媽祖文化研究協會攜手於台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推出《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紀念1924年櫟社詩人張麗俊主持豐原慈濟宮入火安座百年盛事,展示他所留下的豐富歷史與文化記錄,這是豐原在地一場具有深刻意義的文化藝術饗宴。

    中臺科大藝文中心主任張桓忠(左)介紹兩位辛苦協助展覽的同仁。(葉志雲攝)
    中臺科大藝文中心主任張桓忠(左)介紹兩位辛苦協助展覽的同仁。(葉志雲攝)

    《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11月10日在葫蘆墩文化中心二樓展覽室舉行開幕儀式,由吳志達老師率領的豐原國樂團於現場演奏樂曲,為展覽揭開序幕,吸引社會各界及藝術愛好者參與。葫蘆墩文化中心秘書周琇茹到場致歡迎詞,前文建會副主委洪慶峰並將親自書寫的《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賀文贈送中臺科大,由陳錦杏校長代表接受。展期持續至2024年12月1日,主辦單位希望喚起社會對台灣文化資產的重視。

    中臺科大與台灣媽祖文化研究協會攜手於葫蘆墩文化中心推出《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吳志達老師率豐原國樂團於展覽現場演奏。
    中臺科大與台灣媽祖文化研究協會攜手於葫蘆墩文化中心推出《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吳志達老師率豐原國樂團於展覽現場演奏。
    中臺科大與台灣媽祖文化研究協會攜手於葫蘆墩文化中心推出《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圖為藝術家蘇智偉的版畫作品。(葉志雲攝)
    中臺科大與台灣媽祖文化研究協會攜手於葫蘆墩文化中心推出《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圖為藝術家蘇智偉的版畫作品。(葉志雲攝)

    中臺科大指出,張麗俊(1868-1941)字升三、號南村、豐原人,身兼櫟社詩人與慈濟宮廟務正總理,百年前留下《水竹居主人日記》,詳實記錄慈濟宮的修築過程與地方信仰文化,成為重要的地方史料。為紀念這位地方文化推手,中臺科大特別邀請張自強、陳誼芝、曾子雲、袁之靜、莊賜祿等十餘位書法家,以書法詮釋張麗俊的詩作,以行雲流水般的筆觸重現詩文中的人文情懷。

    中臺科大與台灣媽祖文化研究協會攜手於葫蘆墩文化中心推出《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圖為藝術家張自強、陳誼芝夫婦的書法作品。(葉志雲攝)
    中臺科大與台灣媽祖文化研究協會攜手於葫蘆墩文化中心推出《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圖為藝術家張自強、陳誼芝夫婦的書法作品。(葉志雲攝)

    中臺科大指出,書畫藝術的展示,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更象徵著文化底蘊的傳承與再現,書法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與深度,引領觀眾踏上一段充滿歷史厚度的時光之旅。今適逢櫟社詩人張麗俊修築慈濟宮百年盛事,中臺科大實踐教育部「文資蘊生」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特地將豐原在地文化融入學術發展,推動年輕世代對歷史文化的興趣。

    中臺科大與台灣媽祖文化研究協會攜手於葫蘆墩文化中心推出《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圖為藝術家倪朝龍的木刻油印作品〈千里眼〉。(葉志雲攝)
    中臺科大與台灣媽祖文化研究協會攜手於葫蘆墩文化中心推出《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圖為藝術家倪朝龍的木刻油印作品〈千里眼〉。(葉志雲攝)
    中臺科大與台灣媽祖文化研究協會攜手於葫蘆墩文化中心推出《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圖為藝術家林慧珍的油彩作品〈媽祖慈顏〉。(葉志雲攝)
    中臺科大與台灣媽祖文化研究協會攜手於葫蘆墩文化中心推出《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圖為藝術家林慧珍的油彩作品〈媽祖慈顏〉。(葉志雲攝)
    中臺科大與台灣媽祖文化研究協會攜手於葫蘆墩文化中心推出《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圖為藝術家李本燿的油彩作品〈雲腳〉。(葉志雲攝)
    中臺科大與台灣媽祖文化研究協會攜手於葫蘆墩文化中心推出《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圖為藝術家李本燿的油彩作品〈雲腳〉。(葉志雲攝)

    本次書畫展覽呈現兩大主題,其一為中部藝術家倪朝龍、林慧珍、李本燿、蘇智偉、蔡慶彰等數位藝術家以媽祖信仰為靈感,透過版畫、油畫等創作出豐富多樣的媽祖意象,展現信仰、文化與藝術的交融之美;另一主題則邀請大坑麗澤文化資產研究學會針對北屯軍功櫟社詩人張賴玉廉詩作之書寫,以書畫藝術襄贊豐原百年盛事。

    中臺科大校長陳錦杏在葫蘆墩文化中心《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開幕式致詞。(葉志雲攝)
    中臺科大校長陳錦杏在葫蘆墩文化中心《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開幕式致詞。(葉志雲攝)

    中臺科大校長陳錦杏致詞表示,文化存續與發展是世界趨勢,文化資產更是時代記憶的載體,能夠留住人文情感,將地方文化價值引入教育是學校的使命,透過文資展覽激發學生對文化的理解,讓歷史不再僅是過去,而是深刻影響現在的文化資產。

    台灣媽祖文化研究協會理事長蔡相煇在蘆墩文化中心《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開幕式致詞。(葉志雲攝)
    台灣媽祖文化研究協會理事長蔡相煇在蘆墩文化中心《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開幕式致詞。(葉志雲攝)

    台灣媽祖文化研究協會理事長蔡相煇也指出,張麗俊修築慈濟宮的歷程是一段媽祖信仰與地方文化的珍貴傳承,讓觀眾看到媽祖文化在藝術表達中的獨特價值,期盼社會各界透過行動來保護與保存文化資產,並鼓勵各界共同推動文化的國際化發展。

    中臺科大藝文中心主任張桓忠(左)介紹兩位辛苦協助展覽的同仁。(葉志雲攝)
    中臺科大藝文中心主任張桓忠(左)介紹兩位辛苦協助展覽的同仁。(葉志雲攝)

    此次展覽設置強調文化資產的永續性,中臺科大偕同台灣媽祖文化研究協會、台中美術教育學會、朝中畫會、大坑麗澤文化資產研究學會以「SDG11 永續城鄉和社會」為使命,運用書畫藝術演繹張麗俊的詩作,引導觀眾共同見證百年歷史的藝術風采,使文化底蘊在當代煥然一新。主辦單位誠摯邀請各界人士蒞臨葫蘆墩文化中心參觀此次展覽,一同見證文化資產的延續與發展。

    中臺科大與台灣媽祖文化研究協會攜手於葫蘆墩文化中心推出《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參與開幕貴賓合影。(葉志雲攝)
    中臺科大與台灣媽祖文化研究協會攜手於葫蘆墩文化中心推出《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參與開幕貴賓合影。(葉志雲攝)
    中臺科大與台灣媽祖文化研究協會攜手於葫蘆墩文化中心推出《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參與者合影。(葉志雲攝)
    中臺科大與台灣媽祖文化研究協會攜手於葫蘆墩文化中心推出《豐葦百年.藝酬后慈》書畫展,參與者合影。(葉志雲攝)
  • 名間碉堡藝術展 活化歷史空間 展現南投在地藝術魅力

    名間碉堡藝術展 活化歷史空間 展現南投在地藝術魅力

    記者/蘇彩娥 南投報導

    南投縣名間鄉的松柏嶺地區,以廣闊的茶園景觀聞名,而散落於此的多座歷史碉堡,也為這片茶鄉增添了濃厚的時代氛圍。為了活化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空間,名間鄉公所自去年起啟動藝術計畫,將碉堡改造成「碉堡美術館」,並於今(11/9)日舉辦「2024點亮卦山之南-名間碉堡藝術展」開幕活動。展覽由吾島文化策劃,邀請在地南投藝術家參與創作,透過多元作品展現歷史、自然與人文的交融,吸引居民和遊客一同探索碉堡的獨特魅力。

    透過多元作品展現歷史、自然與人文的交融,吸引居民和遊客一同探索碉堡的獨特魅力。
    透過多元作品展現歷史、自然與人文的交融,吸引居民和遊客一同探索碉堡的獨特魅力。

    此次藝術展利用搖光、開陽、天權三處碉堡空間,呈現三個主題展覽:搖光碉堡 – 《匯流—茶山茶皿茶人》展出由南投工藝師林國隆、林家祥、廖志強等創作的陶藝與植物纖維作品,以茶文化為主題,展現茶人的手藝與生活智慧。

    開陽碉堡 – 《匯聚—碉堡時光》由影像工作者周家學創作,以圖文影像結合,呈現碉堡的歷史建築風貌與背後的故事,讓觀眾透過影像體驗碉堡的時光流轉。

    天權碉堡 – 《匯合—鄉野共好》森十八心靈劇場的何芷寧以自然素材為媒介,透過裝置藝術探索碉堡內外的自然景觀變化,表達時間與生命的交替融合。

    名間鄉鄉長陳翰立指出,名間鄉是台灣重要的茶產地,同時也是南投的交通樞紐。透過此次藝術展覽,公所希望將碉堡轉變為匯聚文化藝術和觀光的新地標,吸引更多人走訪。這次活動還獲得交通部觀光署、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及受天宮等單位的支持,並串聯在地寺廟、學校及商家,打造一日遊或二日遊的完整旅遊行程,進一步提升松柏嶺的觀光潛力。

    「點亮卦山之南」系列活動將持續至年底。11月23日將舉辦「Chill茶鄉音樂饗宴」,包括仁和同義堂舞獅、南投舞蹈團及多位歌手的精彩演出,還有好蔬多市集、美食攤位、茶文化體驗等豐富活動。次日(11/24)將登場「濁水溪紫金馬拉松-高手名間站」,邀請民眾一同為跑者加油,並體驗名間茶香四溢的魅力。

    欲了解更多活動詳情,請關注「看見‧名間」臉書粉專。這場藝術展不僅展現名間的歷史風貌,更期待以文化和藝術為媒介,推動地方的創新與永續發展。

  • 豐原女兒張若琳返鄉舉行畫展 《花韻》膠彩創作展葫蘆墩盛大揭幕

    豐原女兒張若琳返鄉舉行畫展 《花韻》膠彩創作展葫蘆墩盛大揭幕

    記者/葉志雲 台中報導

    豐原的女兒張若琳,衣錦還鄉舉行《花韻》膠彩創作個展,11月9日在葫蘆墩文化中心盛大揭幕,包括台中縣老縣長廖了以資政、小時候就讀豐原富春國小的老師和同學,以及眾多地方鄉親、藝術界好友及教會牧師和教友都親自到場祝賀,爭相與她合影,帶給張若琳滿滿的溫暖,讓她感動不已。

    《花韻》張若琳膠彩創作個展在葫蘆墩文化中心揭幕盛況。(葉志雲攝)
    《花韻》張若琳膠彩創作個展在葫蘆墩文化中心揭幕盛況。(葉志雲攝)

    《花韻》張若琳膠彩創作個展今天下午的開幕式,嘉賓雲集,到場賓客超乎預期踴躍,擠爆展場,葫蘆墩文化中心緊急增加座椅,仍有不少人站著參加開幕,現場恭賀聲不絕於耳,喜氣洋洋,熱鬧又溫馨。

    《花韻》張若琳膠彩創作個展在葫蘆墩文化中心揭幕,民眾擠滿展場。(葉志雲攝)
    《花韻》張若琳膠彩創作個展在葫蘆墩文化中心揭幕,民眾擠滿展場。(葉志雲攝)

    大甲國小退休校長林艷香 ,是張若琳就讀富春國小低、高年紀的級任老師,她說,若琳從小就有一股靈氣,在班上是最佳學藝股長,她創作的工法非常細緻,欣賞她的畫作,每一幅畫都充滿靈氣,很有生命力,身為老師與有榮焉。張若琳畢業的富春國小六年乙班,也有不少同學來跟她祝賀,宛如同學會。

    張若琳在膠彩創作個展開幕式致詞,表達感謝與感動。(葉志雲攝)
    張若琳在膠彩創作個展開幕式致詞,表達感謝與感動。(葉志雲攝)

    應邀致詞的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前總統府資政廖了以、前東海大學創藝學院院長詹前裕、台灣膠彩畫協會理事長林春宏等貴賓,都稱讚張若琳是一位相當優秀的畫家,創作不僅用心,膠彩用色更是獨特,筆下的花鳥很有個人特色,令人驚艶,值得大家支持。

    張若琳和她展出的膠彩畫作。(葉志雲攝)
    張若琳和她展出的膠彩畫作。(葉志雲攝)

    與會的還有很多張若琳在東海大學美術系所的老師、同學及校友,以及葫蘆墩文化中心主任郭恬氳、前台中市政府文化局長林輝堂、前明台高中校長林垂益、90高齡的醫生畫家趙宗冠、東海大學美術系碩士班校友畫會理事長邱泰洋、雅杏畫會會長趙純妙及藝術家張秀燕、楊嚴囊、吳絲絨、江宇、洪晧倫 、廖瑞芬、蔡綠綠、林育如等人 ;台中市墨海藝術協會理事長廖迎晰、豐原美術協會理事長黃怡華等皆致贈賀詞。

    張若琳和她的膠彩創作〈春彩~孔雀〉(右)和〈悠悠〉。(葉志雲攝)
    張若琳和她的膠彩創作〈春彩~孔雀〉(右)和〈悠悠〉。(葉志雲攝)

    張若琳近鄉情怯,致詞時心中滿滿感動。她說,自己出身貧寒,國中畢業就去當女工幫忙家計,原本很自卑,一路上有幸遇到貴人,帶給她很多的鼓勵及支持,讓她走得更順利。最落魄時,友人介紹她走進教會,創造出潛藏力量,才翻轉自己的人生。

    張若琳和她展出的膠彩創作。(葉志雲攝)
    張若琳和她展出的膠彩創作。(葉志雲攝)

    張若琳表示,明道中學美工科畢業後,求藝之路異常辛苦,她半工半讀,從東海大學的推廣部、大學部,再到研究所,整整花了13年半時間才完成美術專業學程。她說,人生難免有挫折,只要朝著目標邁進,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

    張若琳和她的膠彩創作〈花燦〉。(葉志雲攝)
    張若琳和她的膠彩創作〈花燦〉。(葉志雲攝)
    張若琳和她的膠彩創作〈白雪之孔雀〉。(葉志雲攝)
    張若琳和她的膠彩創作〈白雪之孔雀〉。(葉志雲攝)

    張若琳的生命貴人,如民國89年她到台中市面臨最困苦階段,鼎力幫助她轉折人生的鄒瀝嫻小姐、收藏貴人陳淑華,以及她教畫的學生蔡綠綠女士等,今天都現身展場,在藝術之路給張若琳最多支持的蔡綠綠,並向張若琳老師獻花致敬,兩人緊緊相擁,讓在場人士感動不已。

    張若琳和生命貴人蔡綠綠(右)緊緊相擁,感動在場人士。(葉志雲攝)
    張若琳和生命貴人蔡綠綠(右)緊緊相擁,感動在場人士。(葉志雲攝)

    藝術家張若琳這次《花韻》個展,共展出〈星光〉、〈悠悠〉、〈春彩~孔雀〉等2021至2024共40 幅膠彩創作。她透過生活中對於禽鳥、花卉等景物的敏銳觀察,分別以禽鳥和花卉為主題,以及彼此間的關聯與聯想創作,用不同花卉獨特的風韻及含義,加入個人內在情感,巧心描繪花卉綻放時期的生命力,傳達人們對花之色、香、姿等自然美的感受,並藉由藝術創作完成一幅幅美麗的新世界。

    張若琳(左4)和與會嘉賓合影。
    張若琳(左4)和與會嘉賓合影。
    張若琳(左5)和與會嘉賓合影。(葉志雲攝)
    張若琳(左5)和與會嘉賓合影。(葉志雲攝)

    ● 展訊

    展覽名稱:《花韻》張若琳膠彩創作個展

    展覽日期: 2024.11.8~2024.12.1

    展覽地點: 葫蘆墩文化中心一樓展覽室ɪ

    台中市豐原區圓環東路782號

    張若琳膠彩展出的創作〈月下〉。(葉志雲攝)
    張若琳膠彩展出的創作〈月下〉。(葉志雲攝)
    張若琳膠彩展出的創作〈雙語依欄在〉。(葉志雲攝)
    張若琳膠彩展出的創作〈雙語依欄在〉。(葉志雲攝)
  • 許文融、徐華嬬夫婦和女兒許崴滋 交大《藝家人-線 · 相》聯展

    許文融、徐華嬬夫婦和女兒許崴滋 交大《藝家人-線 · 相》聯展

    記者/葉志雲 採訪報導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藝文中心即日起在交大藝文中心舉行《藝家人-線 · 相》 聯合藝術展,展出藝術家許文融、徐華嬬夫婦和女兒許崴滋作品,三位藝術家分別以雕塑、水墨、油彩等多種媒材創作,各具特色。展期至11月25日,歡迎各界藝術愛好者到場觀賞,體驗跨越文化與情感的藝術之旅。

    許文融、徐華嬬夫婦和女兒許崴滋在交大舉行的《藝家人-線 · 相》 聯合藝術展。
    許文融、徐華嬬夫婦和女兒許崴滋在交大舉行的《藝家人-線 · 相》 聯合藝術展。

    這項展覽透過各自獨特的藝術風格,在虛相與實相之間,以「線」拉開延伸,融合雕塑、水墨、油彩等多種媒材,注入屬於自己的或意向性、或抽象性、或情感性,雖都是一家人,但各自不同的意境美與氣韻美,為觀眾呈現出一場視覺與心靈的盛宴。

    許文融不鏽鋼.青銅〈美麗傳說〉。
    許文融不鏽鋼.青銅〈美麗傳說〉。
    許文融複合媒材〈連心〉。
    許文融複合媒材〈連心〉。

    許文融教授在其作品中,將中華文化的「書」與「畫」結合,追求「線型」與「線性」之美,吸收了陶淵明、李白、蘇東坡等詩詞的禪意,將詩的意境融入畫作之中,展現了「東方文人新美學」的意識形態,這種創作形式巧妙地結合了古代文人的情感與現代觀者的共鳴,體現出融情於景、以景托情的藝術特色,呈現出中華文化中簡約禪意、虛無且萬千的意境。作品氣韻恢弘,大開大闔,讓觀者感受到那份氣勢磅礡的震撼。

    徐華嬬絹本設色〈我們〉。
    徐華嬬絹本設色〈我們〉。
    徐華嬬絹本設色〈歲月無憂〉。
    徐華嬬絹本設色〈歲月無憂〉。

    徐華嬬的作品聚焦於「女性/生活」,以獨特的女性視角,探討情感生活與思想。通過勾線構建對象物的輪廓,利用線條的變化和色彩的暈染來傳遞畫面的情感與意境。對於人物的表現,更是追求人物形貌傳神,各種神情和姿態皆透過筆下細膩生動的線條,向觀眾詮釋女性恬靜淡然的情感與閒適自在的生活美學。

    許崴滋絹本設色〈若隱若現〉。
    許崴滋絹本設色〈若隱若現〉。
    許崴滋油畫〈與之共舞〉。
    許崴滋油畫〈與之共舞〉。

    許崴滋則有著年輕藝術家的新意,擅長以工筆細膩而優美的線條,以或疏密、粗細及虛實變化的用筆節奏,充分展現「應物用線」的美感與技巧,來表達不同的對象物。她的畫作不僅是視覺的記錄,更是對個體意識的省思,與對生命的探討與衝撞。她利用線條描繪,記錄她個體意識的存在。透過反覆的勾勒,進行自我觀察、書寫與反思,藉此不斷探索自我,深化個人內涵。

    《藝家人-線 · 相》 聯合藝術展展場。
    《藝家人-線 · 相》 聯合藝術展展場。
    《藝家人-線 · 相》 聯合藝術展展場。
    《藝家人-線 · 相》 聯合藝術展展場。

    ● 展訊

    展覽名稱:藝家人-「線 · 相」許文融、徐華嬬、許崴滋聯展

     展覽 日期:2024/10/24(四)~11/25(一) 週一至週五 10:30~18:30

    展覽地點:陽明交大藝文空間(浩然圖書館地下ㄧ樓)

    (新竹市東區大學路1001號)

    主辦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藝文中心

    贊助單位:交大校友總會、財團法人交大思源基金會

    《藝家人-線 · 相》 聯合藝術展展場。
    《藝家人-線 · 相》 聯合藝術展展場。
    《藝家人-線 · 相》 聯合藝術展展場。
    《藝家人-線 · 相》 聯合藝術展展場。
    《藝家人-線 · 相》 聯合藝術展展場。
    《藝家人-線 · 相》 聯合藝術展展場。
  • 張若琳《花韻》膠彩創作個展 11/8葫蘆墩文化中心絢麗登場

    張若琳《花韻》膠彩創作個展 11/8葫蘆墩文化中心絢麗登場

    記者/葉志雲 台中報導

    藝術家張若琳《花韻》膠彩創作個展,11月8日起在台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登場,11月9日下午兩點半揭幕式。身為豐原女兒的張若琳,回到故鄉展覽,對她別具意義,心情亦格外愉悅,她誠摯邀請鄉親和喜愛膠彩的朋友一起來欣賞她的畫作。

    張若琳融合花卉和禽鳥的膠彩創作。
    張若琳融合花卉和禽鳥的膠彩創作。

    《花韻》膠彩創作展,展出張若琳從2021至2024這幾年的膠彩創作。她透過生活中對於禽鳥、花卉等景物的敏銳觀察,分別以禽鳥和花卉為主題,以及彼此間的關聯與聯想創作,用不同花卉獨特的風韻及含義,加入創作者內在的情感,巧心描繪花卉綻放時期的生命力,傳達人們對花之色、香、姿等自然美的感受,並藉由藝術創作完成一幅幅美麗的新世界。

    張若琳膠彩畫筆下的白色孔雀。
    張若琳膠彩畫筆下的白色孔雀。

    藝術家張若琳認為,透過描繪花卉及鳥禽的美,並非只是刻畫出物像本身所體現出的外在美,而是創作者自身內在的慾望情感世界、生活經歷體驗、潛意識的理想的投射。

    張若琳膠彩畫筆下的穗花棋盤花。
    張若琳膠彩畫筆下的穗花棋盤花。

    張若琳表示,花卉盛開時的生命力,是一種熱力,可以傳達希望,彰顯出生命的豐富性;透過描繪花開的樣貌、鳥禽的展翅,更是一種前進的戰鬥力。她說:「透過花鳥繪畫,投射出自己幼小對於繁華生活的渴望,也誘發出激勵自我向上奮發的原動力,並藉由描繪花卉綻放時期的生命力,傳達在花間尋求熱烈的生命力。」

    張若琳結合禽鳥和花卉的創作。
    張若琳結合禽鳥和花卉的創作。

    張若琳舉〈星光〉畫作為例指出,在夏日的夜空,穗花棋盤花如同一顆顆燦爛的星光般閃爍,垂吊如珠簾灑落繽紛。她說,大多數的花卉,盛放的時間在白天,少數在夜間,而穗花棋盤腳花是其中之一,落日時漸漸花開,盛開之時在夜間,漸漸凋落於次日的朝陽升起。

    張若琳〈星光〉畫作。
    張若琳〈星光〉畫作。

    張若琳繪畫這件作品,以橫式構圖創作,垂落的花藤高低穿插,搖曳的姿態飄動。她表示,第一次嘗試基底層以金箔全面貼製做底,金黃色的光澤呼應花朵盛開,以強烈的裝飾設計風格呈現。張若琳筆下的〈星光〉,花、葉色彩的描繪,透過礦物顏料獨特的顆粒折射光芒,運用積滯技巧產生自動性色彩變化,空間前後除了以不同色相描繪,又加以霧吹技法使用增加前後空間感,花朵的表現上以觀察實物,運用多種線性的表現,勾勒出其動態感;作品中呈現出碎花棋盤起花綻放時,一朵朵的花開如同一顆顆星星閃耀於夜空中,宛如美妙精靈。

    張若琳膠彩花卉作品。
    張若琳膠彩花卉作品。

    張若琳創作的另一件作品〈悠悠〉。她說,曇花為夜中之王,自己對曇花的朦朧記憶來自幼小,外公家裡植種一株曇花,帶著外公及外婆對她疼愛的回憶之花,一朵思念花之花,悠悠歲月一過數十載。曇花一現時光飛逝,當時她還嗷嗷待哺,如今即將步入黃髮垂髫,不勝慨歎。

    張若琳膠彩創作〈悠悠〉。
    張若琳膠彩創作〈悠悠〉。

    張若琳指出,曇花從綻放到凋謝,僅僅不到一小時,在花開的每分每秒都是奪人目光,淡淡的幽香、獨特的氣質,稍縱即逝,畫面中運用胡粉多次薄染,花朵間造成白色花瓣的花暈效果,代表時間的流動。在夜裡綻放光芒的花朵,在繪製的程序上不斷的考驗,為達成暗夜中的花朵,在用色的設定以褐色為主色系,比重為畫面的上半部,而下半部在移稿後進行大面積的刷染墨色,以油煙墨暖調性的墨色為底層薄染,將暗處的葉片多次薄而厚的罩染墨色;為了讓顏色能沈澱及沈穩,小心地在上色時添加淡墨,卻要避免色濁,因此繪製過程中,多次的洗色及罩染,葉面的著色以號數9~12礦物顏料,最後在畫面的下方灑上金箔,讓畫面能具有月光的意象,也達成畫面的平衡感。

    張若琳膠彩花卉作品。
    張若琳膠彩花卉作品。

    另外,〈春彩~孔雀〉的創作,張若琳指出,春天是四季之初,萬物復甦生生不息,是希望與盼望的起始點。萬禽之王為孔雀為居,萬卉之姿牡丹為名。畫中的孔雀目光炯炯,五彩繽紛的身段充滿生氣,她想要表達的是對未來的期許,透過牡丹花開、繽紛的色彩傳播對生命力的展現。正是「花開富貴、鳥雀欲飛~生命充滿冀望!」

    張若琳〈春彩~孔雀〉畫作。
    張若琳〈春彩~孔雀〉畫作。

    張若琳繪畫此作,以絹本為基底材料,透過中國水墨工筆筆法,層層疊疊以墨為底,微妙細緻的筆法為根本,膠彩礦物顏料作為賦彩,前後空間以暈染洗染為技法表現,提色點染,灑以細目金箔提亮。

    張若琳鸚鵡膠彩畫。
    張若琳鸚鵡膠彩畫。

    ● 展訊

    展覽名稱:《花韻》張若琳膠彩創作個展

    展覽日期: 2024.11.8~2024.12.1

    開幕儀式:11.9下午2:30

    展覽地點: 葫蘆墩文化中心1F展覽室I

    張若琳禽鳥膠彩畫作品。
    張若琳禽鳥膠彩畫作品。
    張若琳禽鳥膠彩畫。
    張若琳禽鳥膠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