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刻傳統‧點亮心燈 鹿耳門聖母廟七月初一安奉「普渡公燈」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每年七月初一也會點亮「普渡公燈」

記者/蘇彩娥 台南報導

今天是農曆七月初一,也被稱為「慈悲月」。根據傳說,冥界眾生在這個月份會回到陽間探視,透過「普渡」飽食一頓,以示安慰。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每年七月初一也會點亮「普渡公燈」,準備供品三牲四果素菜,由聖母廟委員、監查、代表會團隊以及十方善信大德一同祭祀,為逝去的親人祈福。

王增榮主委表示,普渡公燈,在我們地方也叫拜路燈、路燈腳,點燃這盞燈的目的是照亮道路、方便行走,同時也是為無形眾生祈福,累積人世間的福報。

從日治時期二建開始,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就有七月初一點亮「普渡公燈」的習俗。最初使用的是油燈或蠟燭,後來演變成電土燈、電火燈,而在三建大廟後改為使用電燈,這一習俗已經延續了七十多年。今年,為了重新呈現過去的風貌,特別諮詢耆老的意見,將「電燈泡」改裝成古色古香的燭燈,加上斗笠和竹篙,並懸掛五色篙錢,以體現先人們的心意──「斗笠」和「竹篙」為其提供遮蔽和支撐,「燭火」則為其提供光明,而「紙錢」則代表微薄的供奉。這盞燈會由廟方神務人員每天點亮,持續至七月底,之後進行謝燈儀式,彰顯農曆七月特有的民俗文化。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