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彩娥 南投報導
從越南遠嫁來台已20餘年的茶藝師潘菁雟(阿嶲師),克服思鄉,語言和文化差異,從志工服務中看見台灣人情味,在學習茶藝中找到自信,在製茶賣茶中裡找到夫妻共同奮鬥的目標,用信任寬容與平等互助經營幸福溫馨的家庭,開創一篇新故鄉多元融合文化碰撞的溫馨故事,也為台灣社會多元融合憑添一段佳話。
20多年前與丈夫張裕勇在越南認識後開始交往,並嫁到南投縣鹿谷鄉,潘菁嶲回憶說,台灣語言、文化和飲食差異很大,一開始很不習慣,思鄉之苦難以言喻,所幸,公婆及丈夫都相當體諒及包容,以正向態度支持她,丈夫雖是個不會輕聲細語取悅她的人,但對她相當信任支持,也敢於讓她嘗試,讓她能度過那段艱難的日子,順利融入台灣生活。
嫁到台灣茶鄉,夫家又是祖傳數代的製茶世家,一個年輕的越南姑娘甚麼都不懂,只能看家顧小孩,什麼忙都幫不上,在台生活適應相當辛苦。潘菁嶲表示,隨著政府對新住民的關懷政策,在南投縣新住民關懷協會常務理事邱金貴的鼓勵及公婆的支持下,開始走出家庭,參與各項關懷活動,開展人際關係,慢慢融入在地生活。俟後,有感於夫家種茶、製茶、賣茶,如要能幫上忙,首先需要對茶葉的知識有所了解,還要懂得泡茶的技術和禮儀,所以就報名參加茶藝班,開始學習茶藝,並在老師和丈夫的鼓勵下,勇敢的報名茶藝師檢定,但由於語言差異,一開始真是吃盡苦頭,但自己力求完美不服輸的心態及丈夫的鼓勵之下,慢慢克服語言問題,最後終於順利考上茶藝師,成為台灣第一位新住民茶藝師。
在台生活中最喜歡的就是在茶季陪著丈夫張裕勇一起製茶,隨著茶藝精進,慢慢的也開始探索製茶過程對於茶的品質及口感的影響,並嘗試製茶焙茶,潘菁嶲滿臉笑意的說,每次裕勇都叫我試看看,做壞了也沒關係,不要怕損失,就是這份信任讓我逐漸掌握製茶焙茶的要領,也更能在茶藝上充分展現每一泡茶的特色。
製茶是需要連續熬夜的工作,學會製茶後,因為丈夫在外拓展市場,有時就需要自己一個人負責製茶焙茶,有一次因為廢寢忘食熬夜培茶,第二天身體虛弱爬不起來,隔壁鄰居見狀,就端了熱騰騰的稀飯過來給我吃,口裡還念叨著,「這個傻女人,真的不要命,用這股傻勁在焙茶」,讓我感受台灣人情的溫暖。
平常老公在外開拓市場,自己在家照顧生意和小孩,製茶期間大多一起工作,不分彼此。潘菁嶲表示,基本上夫妻之間沒有分配家務,我在家時間多,因此以我為主,但先生在家也經常會協助處理家務,或下廚煮菜給家人吃,為家人付出本來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所以不會計較,也沒有抱怨,只有體諒和互補。
發佈留言